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武昌起义: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 阅读

武昌起义: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作者:雷 辉 吴 丹 刘竹溪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7日 点击数: ( 字体: )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昌首义公园成了游客踏青旅游的亮点,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鄂军都督府(红楼)也受到游客热捧。 

长江左岸,黄鹤楼下,一座两层红色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
 
  这就是传说中的“红楼”。清末,这里是湖北谘议局;民国,这里是鄂军都督府;如今,这里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跨越百年的风云际会与奇崛高亢,在这座宁静的小楼里不动声色地演绎。
 
  在一个阳光柔和的秋日,远道而来的人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这小楼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们串起的是一段气势如虹的壮丽史诗——武昌首义,而最扣人心弦的篇章,当属1911年10月10日之夜。
 
  意外的爆炸暴露革命党人花名册
 
  1911年10月,武昌形势紧张,人人惊恐。湖广总督瑞澂下令,中秋节提前一天于阳历10月5日庆祝,防止军队在预期的起义日离营。中秋节太平无事过去了,这个城市稍稍缓了一口气。
 
  然而,10月9日中午,一颗炸弹在汉口俄国租界爆炸了。共进会事实上的领袖孙武,在一个秘密革命机关部混合炸弹药粉,火药突然爆炸,把孙武的脸部炸伤了。朋友遂将其送入一间日本医院,并未被人察觉。
 
  循声而来的俄国租界巡捕进入机关部,发现了革命旗帜、宣言,还找到了一份革命党人的花名册。
 
  出了爆炸事件,满清当局更不敢懈怠了。俄国人把从汉口机关部搜获的罪证文件移交,中国警察立即开始捕人行动。这样,事情开始了最后的关键性转折。
 
  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对于湖北革命党人来说,10月10日是从一个不祥的征兆开始的——刘尧澂和其他两个年轻的革命党人一大清早就被枪决了。
 
  当市民都揣测满清官吏搜捕的性质时,谣言就在市场和兵营里散布步开来。大多数人深信,当局已经掌握了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并将慢慢逮捕册上有名的人。有人相信,官吏们正在编制所有汉族士兵的假名册。更加普遍的谣言是:凡是没有留长辫子的,不论何人,都得依法逮捕和杀头。那天早晨刘尧澂等被杀的3人,全都没有长辫,这件事实使这个故事更加可信了。
 
  大风中飞播的谣言,让革命基层组织的领袖们意识到,有必要在当晚再次执行前天已经流产的起义计划。除非迅速行动,否则搜捕最终将会落到自己头上。这样,革命事业甚至自己的生命,都将告终结了。
 
  在谣言纷传的时候,新军中的任何一个汉族士兵,特别是在年初剪辫风潮时期去掉了发辫的人,都容易相信,豁出去投身革命比单纯坐以待毙,危险性更小一些。
 
  事实是,革命在武昌已经成熟。瑞澂下令采取的措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是十分明智的,但是它们阻挡不了滚滚洪流。
 
  他们搜捕革命机关部,关闭城门,撤销部队请假制度,以免革命党人互通声气,这些措施都是顺理成章的,而且尽量避免在士兵中间进行带有刺激性的逮捕。但是这些枝节性的治标措施,也足以制造一种恐惧和不信任的气氛,造成一种想法——大家都认为满洲人正在胡乱逮捕、屠杀汉人。
 
  对于不了解武昌革命政党规模的士兵和文职人员来说,32人的被捕和3个人的正法,造成了一种大规模且带报复性的恐怖,不管你有罪无罪,都同样受到威胁。10月10日武昌的心情,是恐惧和同情(对于在满清镇压下牺牲的年轻人的同情)的混合物。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