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武昌起义: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 阅读

武昌起义: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作者:雷 辉 吴 丹 刘竹溪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7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专家点评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天瑜:武昌首义绝非无端从天上掉下来
 
  作为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今年格外忙,关于辛亥革命的采访、讲座及会议等活动一场接一场。日前,他向南方日报记者讲述了武汉与辛亥首义之间的因果联系。
 
  南方日报: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偶然性,您觉得呢?
 
  冯天瑜:武昌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虽然武昌首义带有很大的“猝发”性质,但历史并非由偶然构成。看待辛亥革命不能只局限在一两年内发生的大变动,而是要通过表面的变化看到内部的深层原因和趋势。恩格斯的一句话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辛亥革命虽是1911年爆发,但我们不能只看这一年,而是要推到1861年,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历史。
 
  南方日报:广州是革命的策源地,但辛亥首义为何发生在武昌?
 
  冯天瑜:湖北之所以成为辛亥首义之区,首先与湖北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中心地区相关。其次,还与湖北民族资本的形成有着内在联系,19世纪末开始形成起来的湖北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个阶层。其中,中下层资产阶级较富于革命性。再次,还与湖北革命党人艰苦卓绝的发动工作有关。湖北党人实践了自己的豪言壮语,用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为武昌首义铺平了道路,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壮剧。
 
  南方日报:武昌首义与清廷在湖北的统治状况有怎样的关系?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的金字招牌,是由湖北党人的胆略、献身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活动铸造出来的。革命的爆发地,往往既是革命力量的聚集点,又是旧制度链条的薄弱环节。辛亥前夕的湖北,不仅是革命党人惨淡经营的基地,也是清廷统治特别脆弱的一环:张之洞治鄂以来聚积的物质力量——近代工业、新军、新阶级和新知识阶层,在湖北党人辛勤不懈的努力下,一并转变为向清朝的薄弱环节猛然打击的铁锤,清廷整个统治链条随之解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厦终于轰然崩坍。
 
  南方日报:至今距辛亥首义已经100年了,应该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冯天瑜: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有“一破一立”两个方面,“破”是指推翻了延续200多年的清朝,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专制体制;“立”是指建立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文明继续向前推进铺展了一条星光大道。
 
  ■见证百年
 
  叶帅八十高龄为起义门题字
 
  武汉起义门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武昌起义爆发后,金兆龙奉命带兵到中和门,准备出城迎接南湖炮队。不料城门紧锁,金兆龙心急如火,双手用力一扳,竟把一尺多长、3斤重的铁锁拉开。炮队入城后,里应外合,战斗进入了最紧张、最激烈的决定性阶段。
 
  1912年,中和门因此得名“起义门”。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决定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现门洞上方刻有“起义门”三字,是叶剑英元帅在80多岁高龄时所题。
 
  工程营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澂为防革命党人暴动,下令将新军士兵限制在兵营内。殊不知大多数新兵早就受到革命熏陶,而瑞澂对自己座下的“火药桶”浑然不知。
 
  当晚,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驻地,新兵程定国等与值星排长陶启胜冲突,共进会支队长金兆龙一声高喊:“弟兄们还不动手,更待何时?”程定国开枪射击,武昌起义由此拉开序幕。
 
  目前,工程营住房旧址已无存,旧址处立有纪念碑,现二层楼营房系上世纪50年代按原貌重修,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省侨办、南方日报联合主办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辉 实习生 吴丹 刘竹溪
 
  摄影:新华社供图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