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武昌起义: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 阅读

武昌起义:无辫即杀头谣言逼得新兵急造反

作者:雷 辉 吴 丹 刘竹溪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7日 点击数: ( 字体: )

 
  惨烈的战斗双方都付出重大伤亡
 
  黄昏时刻,革命的第一枪在工程第八营打响了。一个军官发现有两个人携带武器,他走上前去威胁质问,竟被打死了。立刻,全营事实上进入了公开暴动,企图顽抗的军官都被击毙。少数目兵领着士兵们穿过大街,奔赴军械库所在地——楚望台。在那里,他们和其他革命党人联合起来。
 
  革命党人的第一个目标是军械库,这个目标没有经过战斗就拿下来了。但是,当革命党人准备突袭城西边的总督衙门时,他们发现自己由于缺乏指挥而大受妨碍。由于军队内部革命基层组织具有独立性,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齐集在军械库的不同标、营的全面指挥责任。特别是,文学社革命党人不愿听从共进会领袖的指挥。
 
  好在这个领导危机暂时解决了,有人发现藏在灌木丛中的、原本属于日知会的工程营队官吴兆麟,并说服他担任攻击总督衙门的指挥。
 
  随后而至的战斗,对革命党人而言不是一击取胜之战,清军也非毫无还手之力。双方都为这场战斗付出了重大伤亡——在攻取有机关枪掩体扼要守卫的总督衙门的战斗中,数百革命党人牺牲了;而清政府一方,以旗兵为主的步兵第三十标,也几乎无人幸存。
 
  此时,瑞澂除了警卫衙门的部队以外,其他忠诚的军队都在城外。革命党人在蛇山安排的大炮,向总督衙门发射,瑞澂很快发现,除了从武昌撤退,再过江到汉口收集残部以外,别无它计。11日早晨,他由手下最高军官张彪陪同过江,至此,武昌落入革命党人手中。
 
  ■追忆
 
  打响第一枪的熊秉坤之子熊辉:父亲从未用名声捞好处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班长)熊秉坤对空连发三枪,正式发出了推翻腐朽清廷的发难信号,拉开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序幕。熊秉坤也因此被称为“熊一枪”。
 
  100年后的一个夏日,工程营旧址前,熊秉坤之子、85岁高龄的熊辉对记者侃侃而谈,畅叙父亲百年前参加武昌起义的经历和光荣的辛亥精神。
 
  对于父亲的历史功业,熊辉表示,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并非是父亲的个人功劳,而是因为主客观的形势,是“时势造英雄”。
 
  熊辉说,当时革命党人早已在湖北新军发展成员,又拥有军械库,加之他父亲率领敢死队奇袭,终能取得首义成功。他说:“我父亲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担当了历史性的关键角色。但是,我父亲只是武昌首义枪声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不仅属于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志士,更是当时所有发动、支持辛亥革命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熊辉回忆说,通过“旁听”父亲口述,熊辉逐渐了解了父亲经历的辛亥革命历史,认识到武昌起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在熊辉眼里,父亲性格耿直,为人坦率,“是个铁汉子、硬骨头”。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家里,熊秉坤都很少主动提起武昌首义第一枪的事情,更不以“熊一枪”的名声获取好处。
 
  “父亲对自己一生最大的影响就是辛亥革命精神。”在熊辉看来,辛亥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精神;改天换地、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无私无畏、忠贞奉献、毁家纾难、甘洒热血的大爱精神;胸怀大局、求同存异、风雨同舟、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