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朱元璋为何禁止子孙对日动武? >> 阅读

朱元璋为何禁止子孙对日动武?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日本亲王竟然敢和朱元璋针锋相对
 
朱元璋希望日本政府来朝贡并约束海盗对中国的骚扰,可惜日本亲王总不给面子,给他面子的全是日本海盗和商人。即使派遣使节去日本恐吓,谁知他们也不买账,而且倭寇也不见被约束,在此期间时时来中国骚扰,这是朱元璋想进攻日本的原因。更有甚者,1381年,怀良亲王派日僧如瑶担任使者赴明时,在带给朱元璋这样的一封复信(算不上是进贡的表文)中对明太祖朱元璋动辄以兵戎相威胁的国书反戈一击说:
 
 臣(?可能被中国人改写,下同)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弘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自有其备,岂肯跪于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此回书可谓神气十足。这封回信中的“臣”字可能是中国史家改写的,此外自称“夷狄”、“小邦”,和“中华”、“天朝”相对,反映了怀良的自卑或者谨慎,说他自卑是他在信中默认了“夷狄”的地位,说他谨慎是信中称中国为“中华”,暧昧地承认明朝的大国地位。对于怀良来说也只能做到这一地步,该国书表明怀良虽愿意交往,但不接受并加入以中华为中心的华夷“册封体系”,派遣和尚大使就是要突出“国交”的“非正式”性。
 
可想而知,明太祖看到此信后,非常气愤,“并命礼官致书怀良亲王及将军义满,表示将出兵讨伐”。说归说,朱元璋毕竟是朱元璋,他的理智终于制止感情用事,他的耐心使他不轻易放弃外交手段,虽然想进攻日本一展威风,毕竟外有海阻之无奈,内有休养和平之需要,而且元朝已是前车之鉴。没有立即派兵进攻日本,避免可能重蹈的蒙古覆辙。
 
朱元璋终未出兵日本,而是不顾国使被杀害的危险,不断派使节去日本与怀良亲王交涉。
 
日本亲王竟然设“木马计”刺杀朱元璋
 
尽管朱元璋耐着性子和怀良亲王交涉,而日本亲王不仅态度强硬,而且据说还要谋杀朱元璋。
 
明朝的史书记载说,明朝左丞相胡惟庸为了篡位曾寻求日本国王的支持,“厚结宁波卫指挥林贤”,假奏林贤有罪,把他贬谪到日本,令他和日本的君臣勾通,然后又奏请恢复林贤的职位,遣使召还,暗中致书“日本国王”(朱元璋是这么认为的,可能是指怀良亲王)借兵。“日本国王”竞然也接受了请求。洪武十四年(1381年)七月林贤回国时,“日本国王”怀良竟派遣“如瑶率兵卒四百余人,诈称入贡,且献巨烛,藏火药、刀、剑其中”。等如瑶到达时,胡惟庸阴谋刚好已经败露,这一东方之“木马计”未能施行,不过明太祖也未察觉。上面的日本国王的国书当是此时带来的。因为觉得日本的国书太猖狂,朱元璋拒绝接受怀良的朝贡,命令负责外交的礼部下书斥责:
 
 大明礼部尚书致书日本国王:王居沧海之中,不奉上帝之命,不守本分,但知环海为险,限山为固,肆侮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于王,王若不审其微,并观蠡测,自以为大,无乃构隙之源乎?王之国始号曰“倭”,后更“日本”,历朝皆遣使贡方物,当时帝王或授以职,或爵以王,由归慕意诚,故复礼厚也,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祸,王其审之。
 
数年后的洪武二十年(1387)这件谋杀事件才暴露,朱元璋因此“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并宣布断绝日本来贡,与日本绝交,同时还下令封海,禁止任何人出海。关于朱元璋想要进攻日本是想惩罚日本支持胡惟庸叛乱之举的说法存在争议,有不少学者是明朝御用文人依照朱元璋的意思强加给胡惟庸的罪名,实属于莫须有。尽管在《皇明实录》和当时的日本书籍中都有胡惟庸事件的具体记载作为佐证。
 
本人认为,从怀良亲王的所为看,他暗杀朱元璋的想法可能是有的,这也是日本武士奉行的武士道行为,肯定有武士或浪人乐意供亲王驱使。
 


共4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258个字符
作者:郝祥满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