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晚清官员:西方男女“洗海澡”不符合中国国情 >> 阅读

晚清官员:西方男女“洗海澡”不符合中国国情

作者:腾讯历史 来源:腾讯历史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点击数: ( 字体: )

访英:迫使英政府公开承认武力威胁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欠妥
 
使团于1868年9月抵达伦敦。因为此前与美国签订条约中的“不干涉中国内政”条款有直接针对英国的意思,英国朝野对待使团十分冷淡,媒体也对使团大多抱有敌意。直到10月,使团才得以礼节性地拜会了外相斯坦利;11月,才在一种冷淡的气氛中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
 
恰于此时,中国国内因天主教育婴堂连续死去40多名婴儿而导致了数万满怀疑忌的群众火烧教堂、殴打传教士的“扬州教案”。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趁机调遣军舰开赴南京,威胁两江总督曾国藩。清廷与之交涉数月未果,遂令蒲安臣使团借访问英国之机直接与英国政府交涉。
 
依赖蒲安臣等人对西方外交游戏规则的熟悉,交涉得以成功,双方协定:此后发生同类事件的处理办法必须循约而行,“不得擅调兵船与地方官争执”,并迫使英国外交部发表官方声明,公开承认擅自调兵威胁中国地方官员行为欠妥,表示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司法权。但英国仍然表示对使用武力“以便保护生命财产受到迫切的危害”持保留态度。
 
声明发表后不久,又发生英驻中国台湾淡水领事吉必勋擅调兵船,向台湾地方官勒索白银的事件。清廷依据协定,照会英国政府。英国政府遂令吉必勋缴回所索银两,并向淡水中方官员赔礼道歉,随后并将吉必勋革职。
 
访德:俾斯麦认可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
 
1869年11月,使团抵达柏林。按照蒲安臣夫人的说法,使团在普鲁士受到了“最正式、最壮观的接待”。
 
1870年1月,蒲安臣与普鲁士铁腕首相俾斯麦举行了正式会晤。会晤的结果,是俾斯麦表态: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使团得到了英美等国的广泛支持,而德国需要与这些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俾斯麦说:“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华)帝国需要一个得到尊重、具有权威和力量的中央政府。”
 
这既是对清廷统治合法性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主权国家地位的承认。
 
访俄:蒲安臣劳累成疾骤然去世
 
1870年2月,使团抵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半个月后,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接见。俄国此时与中国在西北和黑龙江流域关系十分紧张,沙皇在会见中故意与蒲安臣大谈无关痛痒的美俄关系,而对中俄关系刻意避而不谈,令蒲安臣感觉交流十分艰难。2月18日,蒲安臣突然病倒,多方诊治均不见好转。
 
随行的中国官员志刚记载了蒲病重后的工作状况:
 
“病势日加,犹日阅新闻纸,以俄国之事为忧。盖蒲使长于海面商政,而至俄国,则与中国毗连陆地将万数千里,而又各处情形办法非一,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未当,贻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势有加无已。”
 
2月23日,蒲安臣病逝于中国钦差大使任上。
 
结语:朝廷死要面子,神马都是浮云
 
蒲安臣出使之前,特意为中国制作了一面黄色的国旗:“蓝镶边,中绘龙一尺三长,宽二尺,与使者命驾之时以为前驱。”由此,龙旗成为晚清中国的一个象征,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蒲安臣以他高超的演说才能,给予了西方世界一个温和的、开放的新的中国印象。每到一处,他都在极力地欢呼中国正准备冲破传统的铁幕,投入到近代的世界文明中来。这一形象营销在欧美各国中取得了成功,但悲哀的是,他没有能够带着荣耀回到北京。而他演说里那个正走向开明的中国政府,其时正为他在使团内大力推广西式外交礼仪而头疼不已——1869年,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向总理衙门递交照会,以蒲安臣使团在欧洲使用西方觐见礼仪为由,要求清廷准许各国驻华使臣以西方礼仪觐见皇帝。
 
朝廷又一次搬出了“皇帝年幼”和“中外国情不同,礼节也不同”的陈词滥调。
 
神马都是浮云。在面子本位体制下,蒲安臣努力塑造出来的开明中国的形象,在西方昙花一现,归于虚构。
 
1869 年度言论:志刚称西方男女“洗海澡”不符合中国国情
 
文祥:不要强迫我们修铁路和电报
 
“我们给予我们的使节的唯一训令,是不让西洋强迫我们建设铁路和电报,我们只希望这些事情由我们自己来提倡。”
 
总理衙门大臣文祥肯定蒲安臣使团的出使达成了一些预期效果。
 
赫德:如果蒲安臣做另外一套,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蒲做的正确了,他的出使可能对中国和人道有最良好的影响;但是,如果他做的是另外的一套,我们就必须托靠上天来保佑将来了。”
 
虽然赫德是蒲安臣出使的极力推动者,但他同样也表示了深重的担忧:蒲安臣毕竟是个外国人,一旦他作为中国使节出卖中国利益,后果将不堪设想。幸运的是,蒲安臣不是那样的人。正如赫德不是那样的人一样——他领导的海关总税务司是晚清唯一没有贪腐的衙门。
 
倭仁:西方文明不过是淫乱和机诈
 
“彼等之风俗习惯不过淫乱与机诈,而彼等之所尚不过魔道与恶毒。”
 
士林领袖、帝师倭仁极力反对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在给朝廷的一封奏折里如此描述“近代西方文明”。
 
志刚:好是很好,但不符合中国国情
 
总理衙门官员志刚随蒲安臣使团出访欧美,后撰写有《初使泰西记》一书。
 
1869年使团在巴黎,志刚在日记里记述了观看西洋舞蹈的感受,多所赞叹之后,总结道:西洋舞蹈好是很好,但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之循理胜于情,泰西之适情重于理”,所以这些舞蹈只能在西方跳,不可引入国内。
 
在法国,志刚听说了男女群聚海滨浴场“洗海澡”的“盛况”,男性只穿条泳裤,女性加穿一条“背心”,“遥闻此事而艳之,惜忙,未得一往观焉”。
 
收起艳羡之心,传统知识分子志刚回归思辨:洗海澡好是很好,但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欧洲之人大率血燥,故心急、皮白、发赤而性多疑。虽不赴海澡,亦必每日冷水沐浴而后快。”但是,中国人体质与他们不同,不可以群聚洗海澡,“中国重理而轻情,泰西重情而轻理”。
 
(资料来源: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晚清首位外交使臣:美国人蒲安臣》,载《文史精华》;志刚《初使泰西记》等。 )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