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反认他乡是故乡: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有益融合 >> 阅读

反认他乡是故乡: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有益融合

作者:丛日云 来源: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6日 点击数:

  3 、借助于西方文明带来的横向资源建设现代文明
 
  人们会说,中国与西方有完全不同的历史传统,是气质迥异的两种文明,我们如何能够接受源于西方的价值呢?
 
  的确,中西文明的差距是巨大的。两者本来是走在一个平行的轨道上,如果不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两者或许永远也不会相交。
 
  可是,西方文化向外扩张,把全世界都卷入了由它掀起的这个漩涡,遮断了中国文化正常的进程,使其被裹挟着进入这个漩涡之中。自从西方文化兵临城下,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迷茫、醒悟、愤懑、挫折,尽管一步三回头,跌跌撞撞,但毕竟已经远远地告别了传统社会,走在了建设现代文明的道路上。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告诉我们,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西方文明,才能使我们古老的文明焕发出现代的活力。它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有多大,由于两者都属于人类文明,根源于共同的人性,所以,两者是可以交流与融合的。
 
  更重要的是,形成西方现代文明及其诸要素的原生性条件,并非其在其它文明中出现的必备条件。
 
  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各要素相互支撑,互为条件。现代文明的每一个要素都成为其它要素的条件。所以,没有历史传统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创造的其它条件,借助于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支撑。只要个人被解放,个人在成熟、在成长,现代文明的一系列成果都会从中结出来。
 
  像民主、宪政这些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确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这构成我们建设民主宪政国家的一大难题,但却不能构成绝对障碍,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我们现在建起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宪政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人们在市场经济下生活,从生活经历中产生的自然的情感、态度、意识,产生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诉求,就会与民主宪政产生共鸣。一个人在市场活动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使个人成为负责任的独立个体,相互平等相待,其行为比较理性,善于讨价还价和妥协,能够维护和表达自己的利益,也了解和尊重他人的利益等等,市场教会他这些,而这种行为方式是与政治民主合拍的。市场经济是人们竞争经济资源的一种机制,而民主是权力竞争的市场化。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很容易转变成民主政治下的公民。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所有进步都在为民主创造条件,社会在变,人在变,人心在变,指向的就是以民主的方式来分配政治权力、做出公共决策。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也必然要求限制、规范和监督国家权力,也就是说,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宪政制度。所以,历史上没有传统没关系,借助于其他条件,现代的民主宪政照样能建立起来。
 
  4 、将西方文明的精华学到手,就成为我们文明的一部分
 
  世界文明史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从来就是文明生命力的源泉。纯粹的文明必然是落后的甚至是怪诞的。
 
  正因为文明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人类曾经创造过的重要的文明都含有异质的成份,都不是纯粹的单一的文明,而是复合型的文明。农业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工业文明产生于西欧,信息文明创生于欧美,然后它们传播到其它文明。
 
  改革开放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谓改革就是向西方主流文化学习,开放主要是向西方社会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我们对西方文明的种种要素能够立足于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取舍,而不是为拒绝而拒绝,为了面子而拒绝。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了面子,我们已经付出了无数的代价,它只给我们留下一条教训:死要面子的结果,是把脸丢尽。如果说因为我们没有创造出现代文明使我们没面子,那我们也只能通过成功地将其学到手来挽回面子。接受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使我们成为文明社会受尊重的一员,而拒绝它才会自我边缘化,甚至蜕化到野蛮、蒙昧甚至怪诞的状态。
 
  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许多人的一大心结,就是担心我们民族自我迷失。脱离原来的发展轨道,使我们患上一种现代化的眩晕症。在每个历史时期,我们都会抓住某种东西,认为那是我们文化之“本”,民族之“根”。我们极力抓住它,似乎那是我们命脉所系,惟恐西方文化将我们连根拔起。
 
  19世纪的时候,我们认为“三纲”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就是所谓的“本”。“无君无父,禽兽也”,这曾是中国人的共识。后来,我们丢弃了“三纲”,可是,我们的根还在,中华文明还在。
 
  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官方理论强调在西方文化威胁下要突出维护两个东西:一个是我们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官方意识形态,说西方人要搞和平演变,搞西化,颠覆我们的制度和瓦解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个是一夫一妻的家庭模式及其伦理,说西方家庭解体,两性关系混乱,道德沦丧。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东西都不是中国本土的,而是西方的舶来品。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某种东西,经过一两代人,就忘记了它的源头,将它当成我们自己的了。如今,前者被表述为“中国特色”,后者被视为我们的传统美德。这就像《红楼梦》里所说:“反认他乡是故乡。”
 
  是别人的,我们学来了,用久了,习惯了,就成为我们的了。想想佛教是怎样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的?想想在我们今天的民乐队里,有多少乐器来自其它民族?同样道理,我们这一代人建立起民主宪政,再经过一两代人使其扎下根来,我们的后人就会骄傲地将其视为我们的。
 
  我们的文明中融入了民主宪政的要素,难道不好吗?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这个根脉不是某种僵死的东西,它是历史地形成的,根据环境变化和生活的需要不断调适变革、并通过吸收其它文明的养份丰富和提升的。它不会丢掉,只会升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