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成功香港:一种无为而治的奇迹 >> 阅读

成功香港:一种无为而治的奇迹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有人说香港是英国人当年精心制造的,其实错了。
 
我们香港人对《南京条约》比较明白,从小念书就知道《南京条约》,历史也讲《南京条约》。香港人结婚有一个程序是丈夫要跟老婆示爱,迎接新娘出来,丈夫就说我的钱全都都给你了,伴郎伴娘都会说,光说没有用,你签一个吧!新郎就说不可以,不可以,那是《南京条约》,不可以签。
 
第一任香港总督砵甸乍爵士阁下(清廷译作璞鼎查,The Rt Hon. Sir Henry Pottinger,)是一个海盗,当时他的目的是把鸦片、毒品卖进中国,赚钱,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他们也会回到老家,不会留在香港过一生,你说这些人会不会精心设计、建造香港?!
 
所以,香港的建设很多不是政府的功劳。砵甸乍上任总督后,随即依据《英皇制造》成立香港政府,设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举行首次会议,并在1844年2月26日通过首条香港法例。然而,砵甸乍任內很少举行会议,因此总督拥有很大的权力。
 
砵甸乍规定“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让香港成为贸易自由港、尊重华人习惯,并不是因为他特别爱中国人,而是他不想华人妨碍他赚钱,他们赚完钱就走了。
 
不抽税的政策深远地影响着香港
 
我不知道国内的报税是怎么样的,报税在香港是挺方便的,填一张A4纸的表,很简单。1946年,香港订立单一税率,当时最高税率是16%。今天香港人要交税,最高税率是15%,但是你要交15%的税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你的收入要在240万以上才交15%,你没有这个本事就交不了15%的税。所以,在香港缴税是身份象征,你交税交得多,说明你很有地位。一些老板就说交15%就算了,不会去避税逃税。
 
香港现有工作人口340万,但缴纳薪俸税的人数只有120万,占工作人口的35%左右。此外,缴纳薪俸税最多的50万纳税人士所缴税款占薪俸税总收入的95%,10万名人士所缴的税款占薪俸税总收入的71%。利得税方面,现在全港约有 75万户登记企业,但60%的利得税额是來自缴税最多的800家企业。香港普通工作人口交税是很少的,每年可能交个人所得的5%—6%,而且我们没有其它税,没有销售税,但是抽烟要交税。
 
《南京条约》以来,港英政府一直做得很少很少
 
所谓无为,就是可有为而不为之,尽量少改动,订立简单、适合当地文化的法例。因为要管得方便,尽量可以不改变的就不改。比如英国本土用自己的刑法,香港则继续了被殖民前的习惯。
 
大清灭亡后100多年,香港目前实施的还是当时大清的律例。比如新界出生的香港本土人,如果是男丁的话,他们会有一片耕地,可以盖房子,没有蜗居的问题(现场笑)。 有的律例已经没有了,比如纳妾,就是讨小老婆(现场笑),1971年就废除了,所以有的人赶在1971年前就找个小老婆。
 
水务:英国人刚到香港做的事情其实很少。他们要保证有水的工业,这是水务局,19世纪香港人口膨胀,城市扩张,原始的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城市需要,香港第五任总督罗便臣(Sir Hercules Robinson,1859 to 1865)提出了第一个水供应议案,薄扶林蓄水池是香港的第一个蓄水池。
 
电力:香港的电力供应在1901年就已经有了,不过不是香港总督府建的,而是民营公司建造和经营的。
 
电车:香港的电车在1904年就已经有了,也是私人的,不是政府的。
 
煤气灯照明:中环都爹利街的石阶约建于1875年至1889年间。四座煤气路置于石阶两端的栏杆上,是本港仅存的煤气路灯,现仍由原为本港提供街道照明而开办的香港中华煤气公司经营,也是私人的。更特别的是煤气公司没有任何的价格管制,为什么?因为香港人可以不用煤气的,可以用电、石油的。
 
股票:早在1864年我们已经有了股票交易,1891年正式有了股票市场。这也不是香港政府推动的。
 
医院:香港的东华医院(Tung Wah Hospital),是在1870年奠基,1872年落成的,也是私人的,没有政府的帮助。
 
机场:启德机场(Kai Tak Airport)是回归前主要的民用机场,政府也有计划,但主要是两个广东人 ——何启和区德(Ho Kai and Au Tak)投资建设的,启德机场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香港地小,填海造陆,然后把土地卖出去赚钱。何启和区德在20年代也是这个计划,但是他们亏本破产了,政府就捡了便宜,发展起启德机场,1922年落成,1936年,香港成立了第一条民用航线。
 
人口:1841年,香港岛人口仅为7450,住在沿海的村庄里;1850年代,大量内地人迁到香港来,到1865年,香港人口达到125504,1941年甚至达到160万,但由于1941年—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人口跑掉了100万,只剩下60万,但到1950年就达到了220万,1960年代则上升到300万。
 
人一多,住房的问题就出现了。
 
可以说《南京条约》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实政府都是做得很少很少。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111个字符
作者:王弼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