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成功香港:一种无为而治的奇迹 >> 阅读

成功香港:一种无为而治的奇迹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70 年代的香港 “我们都是凯恩斯信徒!”
 
1971年,我们有一个新的港督,麦理浩勋爵(Sir Murray MacLEHOSE),麦理浩是任期最长的港督,他也是香港人,现在都有很多人喜欢他,因为他在任期内曾先后作出多项影响深远的措施,包括实行十年房屋计划 (1972 —1987年),建立卫星城市,鼓励私人资金兴建海底隧道BOT(build—operate—transfer)、地下铁路,成立廉政专员公署,推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等。他曾于八十年代初期访京,获邓小平接见,为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拉开序幕。
 
十年房屋计划 (1972—1987年):为什么是10年?政府做事有了一个目标,定下来就不断盖房子,最后经过了16年才完成。我说的“悲情城市”就是卫星城市。1953年修公共房屋就是在原木屋区盖,便于人们工作。但这个卫星城市周围并没有出现很多就业机会,反而会浪费人们两三个小时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我们的很多基建都不是政府做的,比如修建公共房屋、修建海底隧道都不是政府做的,而是采用BOT,就是用民营公司出资修建,建成后民企可以在固定期限里使用,比如20年、30年,收取使用费、租金、酬金等,过了固定期限,这个设施就移交给政府。其实这是个很好的方式,风险民企承担,最后政府可以接管。
 
教育、地下铁,都是70年代有的。
 
在财政方面、金融方面,市场会自动调节的,但是在住房、就医、教育等方面,我们在70年代有很大转变,以前基本都是民间自发组织,70年代后政府开始对公共设施和公共福利有所倾注。
 
再说一遍,香港不是英国人设计的,因为在政府关注公共福利的70年代,英国自己的经济搞得一塌糊涂,被称为“欧洲病夫”。
 
讲香港不是为了夸香港很好,而是我们发展早一点,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以分享。1973年股灾是很好的一个案例,股票从最高1700点下跌到150点,跌了九成多,外在因素是石油危机,内在因素是香港八分之一人口投资股票。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叫香港天线。那时电视刚刚普及,要装天线,有一个做天线的公司上市的时候,股票是1块,第一天就升到50块,但是后来有人发现,把一根很简单的铁线放在电视上也可以看电视,不用买天线,股民就疯狂地抛售股票。我们开玩笑叫香港天线,还是香港痴线,就是说香港疯了。这次股灾,政府还是维持资金自由政策,沒有干预市场,奠下金融中心的基础。
 
廉政公署:1974年2月15日,香港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成立廉政公署。廉政公署是打击贪污的,它的成功让人迷信。廉政公署行动对国内来讲,肯定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廉政公署的出现有它的背景,那时候贪污最厉害的是警察,廉政公署的出现就是把警察的权利瓜分了,把打击毒品交给海关,把把管理街头小贩交给小贩管理队。
 
80 年代的香港,回归过渡时期
 
80年代香港处于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因为邓小平同志准备收回香港了,香港进入过渡期。当时中央很怕英国把我们的地都卖了,把钱拿回英国去,就规定港英政府每年只可以卖一定的土地,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港英政府每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因为供应限制了,所以地价就逐渐提高了,高地价所带来的税收,增高达政府收入近三成。
 
港英撤出后,买地限制让高地价成为政策,地产成为香港经济命脉。
 
联系汇率制度:1980年代初,香港面临回归谈判问题,加上香港股灾,市民对港元信心出现动摇,港元不断贬值。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跌至 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再与美元挂勾,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稳定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联系汇率如果稳定的话,对贸易发展和成为金融中心都很有利,但如果不稳定,价格就会波动。而且如果出现什么状况的话,不可以用汇率来调整经济,只能用价格来调整。
 
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但是因为我们紧盯美元,不可以调整汇率,只能调整价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泰国、韩国的货币都贬值了,只有香港是跟着美元,我们把价格降低,但是非常痛苦。
 
香港有特殊因素支持:自有产权、高人均GDP、高GDP/地面积、透明交易纪录、累积财富。对香港来讲,其实高地价也有好处,我们的税率很低,地价也是税的一种。英国人给我们留下了尊重私有产权的律例,我们的人均GDP很高。


共4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750个字符
作者:王弼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