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公民思考>>正文内容
当代中国大学生贫穷化趋势剖析——从《落泪是金》与《蚁族》谈起 >> 阅读

当代中国大学生贫穷化趋势剖析——从《落泪是金》与《蚁族》谈起

作者:林柏仪 来源:凯迪社区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点击数: ( 字体: )

  四、聚居于廉价租屋区,成为“蚁族”
 
  大学毕业生贫穷化的状况,从他们的生活环境最直接地表现了出来。
 
  不少学者开始观察到,这群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被迫得寻找廉价的租屋地区,来勉强维系他们的“流动梦想”。学者称他们为“蚁族”,正式的名字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聚居的现象使他们被突显出来:六个人挤在一间拥挤的宿舍、共同使用条件破烂的公厕、生活窘困、无法负担付费的休闲或娱乐、聚居在便宜但交通相对便利的廉价租屋区……这样的景象,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各大都市里都有。
 
  除此之外,为了先满足温饱,他们也往往被迫接受各式保障不足的工作。《蚁》作者通过调查指出:“蚁族的劳动权益的保障状况并不十分理想:61.5%的被调查者没有加班工资,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没有上“三险”(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的比例接近四成。”
 
  五、阶级再制的贫穷化趋势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并非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成为“蚁族”,加入“大学毕业生贫穷化”的队伍。大学生找工作不平等,体现于其家庭不同的社经背景。
 
  《蚁》作者了解到:“从群体内部情况分析来看,父辈家庭背景影响子女教育获得,分化路径沿着本∕专科、热门∕冷门专业、国民教育∕非国民教育系列三个维度进行。父母是管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等优势阶层的子女们,平均有更高的学历(如本科和研究生);而父母是个体、失业者以及劳工等较低阶层的子女们,平均学历较低(如专科)。
 
  大学生的不平等分化,也体现于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低社经背景的子女进入“非重点大学”、毕业后当“蚁族”的比率较高。根据《蚁》作者的调查,“(蚁族里)89.2%的毕业生毕业于非重点大学,毕业于‘211工程’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仅占到10.8%”。
 
  从就业来说,对于富有、地位高的家庭,其子女有各种资源能够让他们面临竞争严峻的劳力市场,依然能得到好的就业机会;而对于弱势家庭,尽管穷尽资源,甚至背上了巨额债务,让子女完成大学教育,但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仍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因为他们没有好的社会关系,很难找到好的工作,甚至会失业。
 
  简言之,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低者越低,高者越高!这样的变迁,强化了中国社会原本的巨大不平等。
 
  六、对未来感到莫名乐观
 
  尽管在客观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窘境,然而,中国的多数大学生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莫名乐观。
 
  《蚁》调查显示:“对于总体生活状况,79.2%的受访者都乐观地认为未来三年状况会有所改善。……有85.3%的受访者都相信在未来三年自己的经济收入会上升”,“只有在‘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两个方面,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未来状况会与现状相似,没有多大改善。”例如,有受访者在北京的大学毕业后,只能应征到私营公司的跑腿、打杂职缺,但他们会说:“现在虽然干的是跑腿的活儿,但是等我有经验了,还有上升的空间,不像中专毕业的,只能做技工。”
 
  尽管高教费高得不合理,《落》中受访的贫困大学生,还一再说:“现在吃苦,以后就能拉起乡村的整个家庭”、“学费虽贵,但一定会值得”……但现实真是如此吗?14年后出版的《蚁》描述了大学生毕业后的贫困处境,不啻打破了这样的乐观幻想。
 
小结:中国大学生贫穷化的事实和意识形态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学生已经的确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超过25%的青年挤进了过去的大学窄门,他们不但得负担日益昂贵的教育费用,大学毕业后,他们得要“考研”、“考博”、“考证”、“留学”……如此才有机会取得少数体面的工作。而多数竞争中失利的大学毕业生,沦为劳力市场上的基层人员,面临着低薪化、不稳定的就业趋势。大学毕业生如此,其它缺乏大学文凭的青年的处境,就更值得担忧。
 
  低薪大学毕业生们多半来自弱势、非都会家庭,他们赚取的薪资,无法偿还巨额教育借款,只能聚居于廉价租屋区,当“蚁族”。然而,吊诡的是,他们多半抱着乐观的心态,不认为这样的处境有何不公平,不质疑中国政府在这过程中有何问题。他们也不思索这样的大学生贫穷化趋势是对谁有利、对谁有害。结果是,有复杂政经原因的青年贫穷化趋势被悄然地默许,成为社会接受的一种共识,或称一种“意识形态” 。
 
  《蚁》明确指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若长期处于低收入、无未来的状况,恐演变为对社会不满,引起政治动荡……希望以此引起中国官方的重视。”我认为这种观点具有某种保守主义的味道,我对之有所保留。我认为,关键点不该在于“应不应该这样?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为何?”,而是“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我们必须要问:为什么中国大学生有“贫穷化”的明显趋势,但不论社会舆论或大学生自身,都还抱持着乐观的态度,不质疑社会的不平等呢?这背后显示的是一股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以及是什么样的结构、利益造就了它?
 
  如果人民都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默默地接受这样的秩序,我们无法期待压迫有机会被挑战、被解消。因此,让我们继续分析主流思考对 “教育与劳动关系”的预设,抽丝剥茧地一一质疑“乐观”的背后所蕴含的对统治阶级有利的意识形态。但愿这是揭露中国知识青年受压迫处境的一步。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