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公民思考>>正文内容
在科学上,中国人最缺乏什么? >> 阅读

在科学上,中国人最缺乏什么?

作者:颜昌海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8日 点击数: ( 字体: )

 
诺贝尔奖最看重的是具有独创性和原创性的思想与成果,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因前段时间生病住院,医生说是锻炼甚少,要多活动,多走路。所以近日出外旅游一番,第一站就到了华山。华山是很险峻的,攀爬华山,必出力出汗。但是很遗憾,到了北峰就没有再爬,因为被一场“论剑”所吸引。到过华山的人,都知道上面禁止烟火,是不准吸烟的。但中国总有例外,比如北峰上的官办茶亭里,是可以吸烟的,条件是必须在里面消费,最低也要花5元、10元喝上一杯白开水,才能坐在里面大模大样地吸烟。笔者烟瘾犯了,就只能到里面喝茶,换取吸烟的权利。悠然自得之余,听得旁边有几个人在争论。
 
争论的主题,大概是关于诺贝尔奖,而且是关于中国的诺贝尔和平奖。不过,他们的争论,却让笔者想起了诺贝尔科学类的奖项,一直和中国无缘的问题。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诺贝尔在遗嘱中要求,把奖金分为5份:奖给在物理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奖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作出贡献的人。为此,诺贝尔分设了5个奖。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实际上并非原始的诺贝尔奖。
 
人们把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奖归为诺贝尔科学奖。以色列7百多万人口,其中还有四分之一阿拉伯人,得诺贝尔奖的近10名。中国大陆60年,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都没有培养出来。原因何在?
 
诺贝尔奖最看重的是具有独创性和原创性的思想与成果,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并不逊色于世界其他优秀民族,中国也不是从来就培养不出顶尖人才,在世界众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名单上,就有不少华人学者名列其中。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竟然没有一个是我们这60年所培养出来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何也?水土异也。难道中国大陆这块水土,就真的不养人吗?
 
60年可是个不短的时间啊。60年世界变化翻天覆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多少英雄才俊。而中国的60年在这方面竟然成为一个大大的空白,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拥有13亿人口的堂堂大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诺贝尔科学奖要求具有独创性和原创性的思想与成果,几乎每一个得奖的过程都异常艰辛,中间有很多叉口,需要冷静的头脑,客观的逻辑推理,不带情绪公正的判决……
 
而大陆前些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这几方面总体上差强人意。最近,中国最著名学府之一的北大,从2010年11月起,在医学部和元培学院试点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制度,将从2011年五月开始在全校推广,其中一项就是针对“思想偏激的学生”。北大校方界定“思想偏激”: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北大的这一行为如同“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思想偏激学生“被会商”荒谬,与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命背道而驰。在这种“被会商”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现在的水平越来越差,不仅教养在下降,连学习能力都在下降。哈佛大学华裔教授数学大师丘成桐忧心中国的教育:最好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被录取到哈佛读研却连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都成问题,会连正常的考试都对付不了,因为不懂真正的数学思维。北大自豪的“杰出博士生”写的毕业论文,连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生论文都赶不上,却被北大的教授们吹为神童,鼓励他申请到哈佛大学当教授。不被理睬后,北大自己“留用”来当教授,并被评为最年轻的中国“院士”,仅仅因为此人是某知名院士的儿子。
 
哈佛大学华裔教授数学大师丘成桐指出,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能跻身于科学前沿的必要条件,当别人提出不同观点时,应该抱着真理可能在对方手里的谦逊治学态度善意探讨。大陆留学学者尚且如此难容任何不同看法,国内的知识份子遇事总体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想而知。究其根源是诺贝尔科学奖要求的独创性和原创性的思想和大陆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水火不相容。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中国老师总是告诉学生每道题只有一个老师公布的标准答案,这种培养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与以创造性、创新性为衡量标准的诺贝尔奖,差之甚远。因为,科学的前沿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也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科学直觉的习惯,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狭窄的知识面与专业领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状况只会产生工匠式的研究者,很难产生大师级的人物。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