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公民思考>>正文内容
在科学上,中国人最缺乏什么? >> 阅读

在科学上,中国人最缺乏什么?

作者:颜昌海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8日 点击数: ( 字体: )

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研究需要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需要研究者具有对科学的热情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中国对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或缺乏全面认识,或无能为力。应试教育求的是急功近利,而这一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伴随的是接连不断的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得记住所有老师要求记住的标准答案.中国中小学白天课程塞满、回家后时间被作业填满、放假后时间被补课填满。最终,很多学生或许获得了一些知识,但他们对这些知识没有兴趣,而是厌烦和仇视。只要不考试,他们就绝不会想再碰这些东西。而以孩子们好奇求知的天性,他们本来是可以有兴趣学习,甚至热爱这些知识的。他们中许多人也许会把某项知识作为他们的终生追求和爱好。而是受大环境所迫放弃了。
 
老师们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信条。他们认准了并逼迫孩子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考高分数,上名牌校,拿高文凭,争好工作,做人上人”这样一条求学和谋生之路。孰不知,这条独木桥并不是人人都过得了的,成功者永远都是少数“学习精英”,这部份学生不会超过40%。而60%以上的学生都将在这条独木桥上落马堕水,成为苦苦煎熬,痛不欲生的“读书庸才”,甚至彻底放弃、破罐破摔的“差生、后进生、特殊生”。这60%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分数,而且失去了他们的自信心,荣誉感;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也就是说,60%学生没有得到他们本来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健全的人格,快乐的时光,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爱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素质”。
 
应试教育使基础教育成了面向少数学习精英,抛弃大多数学生的分化型教育。这种教育体制造成的恶果是严重妨碍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是一种不能使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好感和热爱的教育。赶着鸭子上架,纵然可能使一些心理抵触型学生历经中考高考的磨难,终于幸运地考进(或混进)大学。但这些大学生们,他们中有多少能够保持中学时代的学习劲头在大学认真学习研究?相反地人们看到,因为缺少对科学文化的喜爱和尊重,他们只是在大学里混文凭,而不是学习和研究知识。他们像砸碎枷锁的奴隶,像重获自由的囚犯一样,将大学当成了游乐场和俱乐部,纵情玩乐狂欢,尽情地释放他们原始的、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缺陷的基础教育使这些学子和中国社会一同尝到苦头,经常看到,用人单位对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天之骄子”怨声载道,头痛不已。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不单是社会因素,更主要的是大学生本身素质的低下。这虽然是大学毕业生自己造成的问题,而根源却在于他们所受到的应试教育身上。应试教育极大地摧毁了中国年轻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尊重。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好的单位大多是国营垄断型企业和政府机关,家庭关系是被这些单位录取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使得大学生大部份没有了学习动力。这样一来,50%以上的大学生又无法施展才华。所以中国的教育体制毁了将近80%的学生,剩下的还有相当一部份通过各种渠道为它国效力去了,但已被应试教育的毒素侵蚀全身。
 
独创性和原创性的体内原始基因,在中国学子身上已奄奄一息。而诺贝尔奖最看重的是具有独创性和原创性的思想与成果。──这恰恰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一个学者的生涯主要包括求学时期和研究时期。现在反思中国为什么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时,似乎都在关注研究时期,比如,重新审度中国大陆的研究条件、设施、经费、课题等,希望在这方面加以改善,增进与国际接轨,以求早日出诺奖成果。几年前,科学院出台的“百人计划”等就是这些反思后的举措。但这种只关注研究时期的思路,只对了一半。
 
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尤其是那些理论领域作出贡献的得主,和其它科学大奖的得主,基本上都是一些天才型人物。他们有非常优异的天赋。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求学时期,在中学大学里,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潜能被充分发掘,为日后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中国大陆本土没人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机制。
 
缺乏发现选拔和培养顶尖人才的机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顶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有些天赋极好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培养和训练,无法脱颖而出,错过最好时光,最终泯为凡人。在这种机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学者不但在国内工作的没得诺奖,在美国等外国发展的也没有得诺奖和其它大奖。
 
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很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即诺贝尔奖、菲尔慈奖和图灵奖等科学大奖项的得主。中国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能有十个、八个获得这些大奖,那全世界就会刮目相看,自然差不多是世界一流大学了。中国大学要创一流,可以先从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开始。因为培养人才相对容易,成本小,尤其是理论方面的人才。假定人类的资质、天赋是服从正态分布的话,以中国十三亿之巨的人口基数,应该有许多秉赋优异的学子,俗称天才。中国本土之所以多年来没有出现象李政道、霍金、纳甚这样的杰出人才,问题就在于中国的学校没能把这些秉赋优异的学子培养成为未来的大师。
 
比如,中国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限制太死。一个班上的学生都上同样的课,大学四年,年年如此。实际上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在考分上差不多,但在潜能上资质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的班级的设置从行政上和生活管理上看可能有必要,但它却意外地成了一些优异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障碍。而美国的大学,比如哈佛和斯坦福等大学,就没有中国大学意义上的班级。每个学生所选的课都根据他的水平兴趣因人设置。“因才施教”这一古老的中国教育理念在美国得到发扬光大。
 
除了课程设置上,在具体的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中国的大学也有问题。中国的课程通常都以一本教科书为准,读完就没了。而在哈佛斯坦福等学校的课程都不是以一本教科书为准,而是布置大量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深有浅。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那些天资聪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读多看,以至于很快就能够进入本学科或者本领域的研究前沿,脱颖而出。
 
不要忽视中美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遏制了杰出人才的成长,使得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失去迅速发展的机会。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个遗憾。从宏观角度看,就是中国本土至今不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中国的教育界已经觉察到中美大学在教务管理上的差异,并且已经开始在小范围内借鉴西方大学的教务模式和经验,即开办各种试点班,比如,清华的“诺贝尔班”,北大的“元培班”等等。很搞笑的是,目前北大居然堂皇地出现“会商制”,将所有的努力归零。
 
美国一位1980年代在常青藤名校读研究生的老一代留学生出的十道检测题,考验华人子弟是否具备攻克诺贝尔科学奖的实力,对象是二十岁左右的高校学子,因不要求专业知识,只考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般大学生都可以一试。
 
以下十道题要求尽可能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并给予每一种假设客观、严格的逻辑推理,必须抱着公正的态度,不能凭想当然下结论。但很显然,这十道题和“会商制”是针锋相对的,认真回答首先就需要勇气。
 
1)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同时有,应该是怎样产生的?
 
2)飞碟是人们编造的谎言吗?如果是,大量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实例如何自圆其说?
 
3)中国老一代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认为是人们找话聊以自慰,还是真有其事?如果是真的,是什么生命安排报应?人活着为什么?
 
4)如果毛泽东的唯一正出且正常的儿子毛岸英1976年健在,他可能采取什么策略来保证自己顺利接班的同时,又不怕被毛主席打倒的庞大的老干部联手报复?中国现在可能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状态?
 
5)在广岛美国飞机投下的原子弹的装药为什么用铀,而不用铁或铜?
 
6)人死了送火葬场烧成灰,身体的那些原子哪里去了?
 
7)银河系这么多比地球大出许多倍的星球难道没有比人更聪明的生物?如果有,是什么原因他们不和我们接触?如果他们身体最表面的最大细胞比原子还小,我们就会看不到,有这种可能吗?
 
8)为什么很多男的大学高材生和研究生追求条件比较好的女孩最后都败在一些学习远不如自己的小伙子手里(有些甚至学历很低),难道真是钱在作怪,还是我们自己哪方面让女孩非常看不上?
 
9)人到底是怎么来的?达尔文的理论在西方算是一家之说,基督教,佛教论点又有所不同,你认为人的来源有几种可能,根据是什么?人和别的物种有区别吗?
 
10)中国还有多少年能赶上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您的标准和根据是什么?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