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大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印度大角力 >> 阅读

大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印度大角力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在老人70岁以后还帮助孩子看孙子以及给子女做法收拾房子,这等于在70多岁还在工作,因此解放出年轻妇女结婚后可以工作,现在人的寿命增长很多,但是由于卫生条件的大改善后中国人可以工作的年限也增加很多,因此中国的单位人口的劳动力供给率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的。不要说什么科技发达,对于孩子的养育不是科技可以解决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亲情是科技和机器无法替代的。中国的老人看孩子做家务和妇女的工作,使得中国的对于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也要远远的高于西方,美国的老人一般是绝对不会给孩子们无偿的做家务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勤劳美德所带来的经济力量。
 
  我们对于现在的建设和积累,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担心就是这样的建设和投资积累,将来的消费支持在哪里?没有足够的消费支持的投资是泡沫,将来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里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以后的社会反而可以消费增加、内需增加的,因为老年人都退休了都在消费了。我们现在劳动力忙于工作挣钱自己享受和消费不多都是生产性人口,而老年人享受退休生活才是完全的消费型人口,届时能够从事生产的人数降低进行消费的老年人增加,这样的微观变化必定造成宏观上的消费剧增和投资减少,中国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和超高的积累率的经济社会就一定会发生转型,中国就会进入消费性的经济结构,而现在中国的高积累和投资性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与我们属于发展初期发展需求旺盛有关,更与我们的人口结构大部分人是生产人口不是消费人口有关,并且随着人口中消费人口与生产人口的比例变化而变化。所以这样的积累和发展是我们的人口红利导致的,西方的低积累率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西方妇女不工作,因此西方占总人口中大约一半的妇女与中国相比从生产性人口变成了消费性人口,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的人口比例与中国是极大的不同的,尤其是在经济的边际效用的作用下,对于投资和积累的贡献就更加巨大。因此我们也要多方面认识所搞得妇女解放运动对于国家竞争力和崛起的贡献。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到的就是中国的家务活是不计算GDP的,就如你自己洗衣服不算GDP而到洗衣店就是GDP了,西方发达社会的家务计算GDP的结果就是西方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超高,西方第三产业达到70%以上,美国是大约75%,而中国只有33%。如果中国按照美国的标准计算家务GDP进行购买力评价,中国的第三产业也达到西方的比重,那么我们购买力评价的含家务的GDP要翻倍,而且增加的家务GDP全部是老百姓的消费,中国GDP中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就要极大的改观,因此我们还要知道的就是我们的投资率、消费率等等的计算与西方的统计计算是不同标准的,这不同标准下进行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背后要欺骗你的嫌疑就不可忽视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些老年人进行消费的钱哪里来?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印钞票而来,这样的印钞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历史的积累,国家这样的高积累率保障了国家信用,与美国的国家资不抵债的印钞是本质不同的,这样的货币发行符合经济规律,消费有现在的基础投资等物质财富为基础的经济支撑,是经济的需要,政府印刷的钞票消费先前投资的基础设施,由此会产生大量的税收和经营收入回笼政府印刷的钞票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现在的投资和积累是为了以后中国老龄化的消费进行的财富储备,不是简单的能够以眼前的经济效益来计算的。
 
  对于中国进入信贷消费时代,是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富裕的程度以后,这样的过程就一定会发生,现在老百姓的节俭攒钱,背后是老百姓从小养成的习惯!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小康家的独生子女,已经是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就根本没有积攒财富的观念,原因就是足够的富裕要什么基本有什么。这些人工作后还要啃老,根本是没有积蓄的透支族,他们的消费将来一定是要依靠借贷的,现在借款消费购车购房刷信用卡就已经是大量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房奴、卡奴,还有专门的名词:月透族。与此同时中国进入老龄化以后大量的老人成为消费人口而不是生产人口,这样的微观家庭和人群随这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所带来的变化就是一方面中国社会和经济富裕了,另外一方面也就是中国进入了信贷消费的社会,中国与西方发达社会的行为模式的接轨是要有过程的,是要有社会发达的物质基础为保证的,这些都要在积累期过后中国由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以后才能实现,这样的实现也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强求是求不来的同时会造成灾难。在西方主流国家,他们的居民能够信贷消费不自己积攒钱财也是在近百年经济大发展,物质大丰富成为发达社会以后发生的,当年西方那里有工人的个人信贷?马克思时代的西方工厂也是与中国当前很多地方一样的血汗工厂,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日才能够勉强糊口,那里有什么中产阶级和内需消费?那个时候西方的社会也是动荡不安的和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的,西方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是在西方经济进入发达社会以后发生的事情。所以看西方的富裕和政策也不能忘记它们的历史,要有历史的眼光来看西方在经济发展中的时期而不是发达时期是怎么做的,不要拿他们发达以后的做法来要求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也同样的实行。所以中国下一步怎样的演进社会家庭结构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对于高积累率,我们首先要看到的就是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的比重,中国的50-70年代的大量出生人口在生产,之前的老人不多之后的独生子女也不多,这就是人口红利,这样的高积累本身也是人口红利造成的,中国的特色劳动力结构,在老人做家务带孩子妇女也工作的模式下,生产人口就比消费人口更大的增加,因此造成的高积累就可以理解的。可能会有人说中国的工资在GDP中所占有的比例过低,但是我们要知道血汗工厂的GDP基本上是人工工资,而美国的高科技半导体工厂,投资几十亿美元的厂子工人没有几个,人工能够有多少?因此不是劳动力的收入在GDP中所占有的比例高就是先进!但是西方的御用文人和崇拜者却把一切西方的数据视为先进。
 
  中国有劳动力所得分配不公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特色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下问题不是西方描述的那样的严重,美国58%的GDP是劳动力收入的背后是美国75%的GDP属于第三产业,这第三产业大多数就是家务GDP贡献的,在中国是老百姓自己做家务不计算GDP的。中国如果计算家务GDP与美国一样的话,以美元计价的家务GDP(中美的家务劳动一样但是计价差别巨大)计算了以后中国购买力评价的GDP还要翻倍,这些多出来的与现有GDP相当的第三产业的家务GDP全部是消费支出和老百姓工作所得,现代生活需要的收拾和清洁房屋、抚育和教育孩子、洗熨衣服等等家务的劳动生产需求量是巨大的,家务的供需中美应当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与美国接轨计算一倍GDP的家务等隐含GDP的结果是中国的劳动力收入占到总GDP的56%与世界接轨了而不是不计算家务的12%,消费占GDP的比重也要提高到60%以上投资降低到20%以下(另外还有的是外贸进出口),即使是计算30%的家务GDP也会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各项数据问题是要考虑中国特色的劳动力与消费结构以及所造成的统计标准的偏差之影响的。中国这样的人口结构和统计模式下一定是投资积累率的畸形高涨和人工工资的低下,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就会改变,而中国这样的特色结构也使得中国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耐受力大大增强。
 
  西方有关学者受利益驱使不会讲中国的特色所带来的利益,反而是突出中国特色的缺点,我们的积累肯定要在积累期造成痛苦,忽视社会民生的痛苦不对但是夸大这样的痛苦也是不对的,中国如果所有的体制都如西方的道路,那么在我们面对西方的领先优势时,我们的亦步亦趋是无法超越西方的,这也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的高积累所带来的高增长是西方感到威胁压力的。而对于印度这样的国家,它也是无法按照中国的特色让妇女工作和高积累的,因此即使是在印度的人口红利模式下印度可以提供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也是远远低于中国的,这样的生产性与消费性人口比例上的差距,就会造成在人口结构上导致的国家社会的财富积累和发展的不同,所以我们解放妇女工作是有发展经济的动力为背景的,世界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是在大战之后的劳动力紧缺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这样的优势就是中国特色的优势,我们对于中国特色也是要两方面的看待的。
 
附:评张捷的“人口红利与中印崛起大角力”
 
扬扬
 
  最近,香港凤凰网上连载了财经评论员张捷的“人口红利与中印崛起大角力”的长篇博文,笔者认真地拜读了该文后,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对该文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批驳,因为兹事体大——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国崛起所选择的战略路径问题。如果造成误导,甚至影响到国家决策,势必将中华民族崛起之路引入歧路和迷途。下面笔者就对该文的主要观点进行评析。
 
  该文一开篇就将中印发展博弈中印度比中国拥有人口红利置于篇首,即印度的人口结构比中国年轻10多岁,而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从资源角度立论说,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难以容纳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大国崛起的。作者首先就危言耸听地拿出中国人口红利将尽和世界资源有限这样两个中国的负面因素来吓唬国人,以此为他以后的歪理立论奠定基础。
 
  接下来,他对中国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自圆其说的辩解。他认为中国为了应对人口红利的负面影响和世界资源有限的局面,在与印度的大国竞争中,应该发挥我们的先发优势,即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大发展及其形成的高积累,将这种高积累放到抢购世界资源上去,而这样做的同时,就是要继续压低中国中下层的消费水平,让他们在痛苦中生存,以牺牲几代人民的幸福来换来国力的强盛。
 
  然而,我们知道,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有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在起作用,还有人口的阶层结构因素、人口的知识结构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后两者更为根本。中国靠低廉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使中国吸纳大量外来资本获得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这个优势,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快,中国低端产业大发展(出口塑料玩具、鞋子、纺织品)、发达国家产业链低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情势下得以实现的。
 
  但是,这种靠出口和投资为拉动经济主要引擎的模式,由于此番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持续政策变化的影响,已经难以为继,和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而作者对我国为应对经济大幅下滑采取的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赞不绝口,但作者并没有看到这种做法是难以长期持续的,一年行,二年行,三年还行么?基建设施投资的超置,如果不能尽快地转化为实际的投资回报,那我们继续投资的钱又从哪里来呢?而按作者的主张我们还要去抢购全球资源,这都需要钱,我们如果不能在基建投资中获得相应的回报,那我们就得等“120米宽的大马路”,过几十年后给我们回报吗?钱从那里来?你张捷会生吗?
 
  实际上,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抢购必要的资源是应该的,但这也只能在许可的财力下来进行。而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这个经济体,怎样高速地、持续地运转下去,具体说,就是GDP增速在8%到10%左右,而维持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按:中国GDP增速低于6%,就会大量普遍失业,厉以宁观点),中国在外需不足(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加大中低层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用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按:这里可不是作者所理解的钱让穷人花光了,穷人花钱它有拉动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作用),而不能继续大投资了,花出去的钱,一时半会的赚不回来,暂时维持经济运转还可以,但要按张捷先生的观点,不怕,我们这是在积累啊,但钱都花光了,又一时收不回,我们下步该怎么办?
 
  关于中国的投资率问题,也并不是作者认为的越多越好,从我国处于工业社会发展中期的特征看,重化工投资占比确实较大,但在我国40%左右的投资率已经是很高了,不仅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高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日本、台湾35%的投资率,而这次为了拉动经济投资占到70%,这是紧急状态下的应急举措。这么高的投资率,无论如何是难于持续的,所以在拉动经济后,中国政府正在实施退出政策。
 
  另外,关于我国消费不足所造成的民生痛苦问题,它不仅仅是心理承受力的问题。它一是憋住了经济,二是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而这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弥补的。三是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我们就是养猪养马呗,如果你不好草好料的,它也不会给你出膘、出力,何况是要全面发展、长期教育的人呢?
 
  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急噪冒进的大国崛起心理,但我们不能按作者这种蹩足的“大国战略路径”去行进,那样不仅钱花光了,对着资源和“铁公鸡”发呆,经济也会滑的一塌糊涂。
 
  而印度呢,他们内需的消费比我们高近20%个百分点(中产阶级强大),工资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这就是印度经济结构比我们稳健的原因,也是印度总理敢于说他们GDP增速在9%以上的底气所在。
 
国逢多事之秋,大家建言献策,畅所欲言,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只有争论,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3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6696个字符
作者:张 捷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