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反思越战:普通个体没有胜利者 >> 阅读

反思越战:普通个体没有胜利者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生存之战
 
  “实际我是从一个更大的背景和更大的一种文化氛围中来透视这场战争、透视这段历史。”李玉谦的拍摄远未完结,事实上,他还打算继续拍摄牺牲战士的亲属的生活,乃至越南交战方军人的生活现状。
 
  等拍摄彻底结束后,他还打算花3到5年的时间写一本书,好好地记录下他对战争的思考。
 
  他想说的大背景是,当代社会并非没有战争,只是战争的外在形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流血的战争。其实人们仍然面临着一些新的恐惧,新的焦虑,新的威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种生存的战争。战争无处不在,譬如人们每天所经历的跟别人的较量,跟自我的较量,譬如面对公平和利益这种事,人们的困惑或抉择。
 
  李玉谦刚刚读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的新寓言小说《战争》,其中的一段被李玉谦用笔做了标注:“一支大军在前进,践踏田野,摧毁桥梁,一路抢劫,一路侵犯,将一切全部碾碎。这是一支看不见的军队,没有思想,没有行动!它是从哪里来的?也许从人的头脑,仅仅是从头脑中出来,竭尽摧毁之能事?”
 
  面对社会的不公,有人选择了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近期发生的数起校园惨案,弱势的人向着更弱势的人动手,“他不能降伏那一刻的恶念,战争的因子就是人心中的恶的种子。”李玉谦说。
 
  事实上,恶的因子也在“122”战斗中两次负伤的马军身上展现。这个曾经在战场上厮杀过的军人,身上的暴力因子比一般人还强烈,遭遇不公时,他曾经想过,干脆举着煤气罐把自己炸死,连带把政府部门的领导也炸死算了。事实上,马军放弃了暴力,走了另外一条路:替战友打抱不平的上访,开自己的博客。他是反腐倡廉某网站中的著名人士,成了坚持社会良知的最典型一分子。
 
人性中如此闪光的一面,贯穿了李玉谦的拍摄始终。意识形态之外的恒定价值观,是他想从这场战争中找到的精神筋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6页 您在第6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827个字符
作者:张薇 来源:凤凰周刊2010年第16期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