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文化动态>>正文内容
权力拜物教与公民意识:孔子为什么不如韩寒 >> 阅读

权力拜物教与公民意识:孔子为什么不如韩寒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个人觉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不断摆脱权力拜物教,而不断返回自身,从而避免异化的过程。在西方,个人异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个人权力”不断迷失于“哲学”、“神学”等强势话语体系之中,从而使得个人的“存在”处于被遮蔽状态的历史。因此,从政治学来看,尼采的“权力意志”其实质就是通过激活个人的“存在”意识(意志),从而对历史上各种版本的权力拜物教进行“反动”性的清算。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是人类思索自身如何生存的开始,实际上它也是民主政治的哲学上的起源。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成为你自己”,人类民主政治一直在处理这个核心问题: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力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实际上,从道德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个人的伦理自觉,即如何自觉地维持“自由与自律”两难之间的平衡。
 
看清楚了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就知道,孔子的千言万语根本抵不过布什的这句话的价值:“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辉煌的成就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不是浩瀚如烟的大师杰作,不是政客们巧舌如簧的演讲,而是制服了执掌权力的人,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制服他们,把他们关起来,当政者才不会戕害人民。”
 
其实,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同时,抵制权力之恶,是社会个体最大、最重要的伦理道德。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所说的那样:“为权利而斗争是伦理的自我维护的行为,是一种对个人自己和集体的义务。”其实,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抵制权力之恶,从根本上讲,就是揭示和披露我们身上的那个一直潜伏着的想成为圣人的“孔子”。一直到现在,中国人还在梦想着成为“孔子”,于是,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一个“孔子”,我们仿佛就像“孔子”的化身。这是一种文化失败,其根源是制度失败。
 
中国的文化“革命”其实早已完成,经过毁坏性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文化已经革无可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社会土崩瓦解。在“全盘西化”的努力下,那个时代是一个差点真正“与世界接轨”的时代。然而,由于中国的制度“革命”从来就没有实质性地推进过,所以,以“孔子”为标志符的旧文化仍在苟延残喘,并在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制度“革命”。由于制度阻滞的缘故,中国人身上的人性仍然无法苏醒过来。
 
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中国”才出现了第一个正常人。他就是韩寒。他毫不犹豫地摧毁了儒学“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语体系。他轻松地消解传统文化压迫性的影响,以一种创造性的精神,自由摆弄自己的语言魔方,重新描述中国社会。他没有留恋任何过去,以一种完全直接的方式投入真实的世界。当很多人无可奈何地在权力高墙的外围叫阵的时候,韩寒却单枪匹马的直接捣毁了那堵看起来异常坚固的东西。韩寒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些追求伪崇高的“孔子”是多么的蝇营狗苟、卑鄙龌龊!
 
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的是,韩寒的破茧而出,并非来自我们自身的制度或文化,而是来自互联网,也就是“充分世界化”(经过胡适订正“全盘西化”后的概念)的结果。同样,“公民韩寒”的称谓,并非指向“中国有公民(社会)”这个事实,而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因为没有民主制度,就没有“公民社会”以及“公民”。毋庸置疑的是,“公民韩寒”或“公民某某”,是一个与“圣人孔子”或“圣人某某”完全不同的社会身份。孔子所谓的“名正言顺”,只有在制度变革之后,才会真正出现。如果我们有一个“公民”的身份,那么,“名正言顺”其实就是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
 
如果将韩寒放在西方社会,他就太普通、太单薄了。然而,对于13亿“类人孩”一样的“孔子”来说,韩寒无疑就是第一个石破天惊的“人类”。由于互联网的缘故,韩寒跨越了2500多年的作为政治的、文化的儒学的封锁,而直接“充分世界化”了。因此,韩寒正在而且必将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标志符,他成了13亿“孔子”的参照系,他让所有良知未泯的中国人都感到振奋。这就像黑暗了几年前的村庄,突然出现电的灯光一样。尽管今后的中国必将是万盏灯火,然而,韩寒毕竟是第一盏。从这个意义上看待韩寒的标志性,肯定不是过分的。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孔子的学说让几乎所有中国人对于权力之恶不仅熟视无睹,而且还匍匐称臣。所以“天生仲尼,万古长夜”才是确切的。故今人应谓之:“中国出韩寒,长夜终复旦。” 至少是一道微弱的光芒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006个字符
作者:第一哲学 来源:chinathinkingidea.wordpress.com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5日
上一篇: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儒家文化错误的复仇观[ 10-22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