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雷颐:晚清改革与革命互相赛跑酿造的悲剧 >> 阅读

雷颐:晚清改革与革命互相赛跑酿造的悲剧

作者:雷 颐 来源:《文史参考》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8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不管怎么样,不管当时是怎么认为,后来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起码一部分中国人开始要求立宪,所以立宪运动就风声水起。日俄战争还有一个后果,我们讲到俄国占领的东北,拒不退还。日俄战争没有爆发时很多留学生,在日本学军事,很爱国,主动地主持拒俄义勇队,要自己起来,武装起来,要去打俄国人,要把被俄国人占领的东北夺回来。对于他们爱国青年,对于这个,清政府,对于民间的武装组织一直保持警惕、敌视、排斥、压制,恰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青年,曾经是爱国的,走向了革命,就觉得政府不行,不爱国,这些政府恐怕不是中华民族的,觉得要推翻清王朝了。举一个例子,孙中山走上革命之后,在日本,活动重点一直是从前的华侨、会党,在学生中没有市场,这个时候到了东京,有几个学生主动来找他,虽然找他的人很少,但他觉得这是学生心态的一个变化。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蔡元培,他在那个时候,学生比较激烈地谴责俄国,谴责清政府不爱国,蔡元培反对,他说,政府是我们的仆人,和强盗联合起来,把我们的东西抢走了,我们首要的责任不是谴责仆人,应谴责强盗,应先追回我们的东西。他还是很温和的,当清政府采取一系列镇压学生的手段之后,蔡元培一边很激烈,还参加组织了暗杀团,暗杀清政府,蔡元培这种人,从温和的改良者,爱国者,走上了一个比较激烈的道路,你都可以想象,整个学生在开始从爱国走向革命,这时清政府自己的力量,又开始进一步地削弱,走向了(它)反面的人,又多了一些。这时候,革命派的力量还很弱小,要求立宪的人,越来越多,清政府也扛不住这个压力,曾经也说过要搞新政,所以慈禧在1906年的秋天宣布,我们要搞立宪,要预备立宪。虽然她从前做了那么多或者说倒行逆施的事情,但我觉得人民还是有理性,大家都希望由政府主导,从上而下的改革是最好的,因为引起的社会动荡最少,社会代价最小,可以避免流血,可以避免流血牺牲,当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刚刚颁发了准备立宪,一下子举国欢腾,张灯结彩,学生也游行庆祝,商店也打折,其中敲锣打鼓,演讲表示庆贺,当时也一些报道,“何幸一道光明从海而生,立宪上谕从天而降,试问凡我同舟,何等庆幸!”他们觉得由政府主动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最好的事情,觉得中国有救了,避免了大流血革命,大家都不喜欢革命,革命是激烈的手段,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动荡,人民还自发撰写了《欢迎立宪歌》,表达对朝廷的热爱:“大清立宪,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就是只要皇上一个人,要立宪,整个国家就变了,就没有什么大流血,大家都支持,这又是清政府的一个机会,尽管这个机会已经很迟了。慈禧认为我们要立宪,首先得把官制改革,官制还是以前的一套,新部门都没有,除了成立一个海军衙门,后来成立了陆军部,其他我都要改革,很多传统没有用还都存在,说我先改革官制,把行政体制改革改完之后,我就可以立宪了。大家也觉得改革是一步一步来,大家所以都很高兴,觉得是这样做是对的。这时有一个最有权威的人,慈禧也很信任的人,让他搞这个事情,又有力量又有权威,又有手段,(他)就是袁世凯。让袁世凯做这个改革,袁世凯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另外还兼了六项重要职务,你想,权势之大,他又有六个镇的新军,所有清政府的新军都由他来掌握,由他来搞政治体制改革,慈禧又坚决支持他。我觉得从现在看他们用袁世凯,应该是可以的方案。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这个不是涉及到政治体制,内部政府部门之间的调整,他提出来要成立责任内阁,责任内阁取代军机处,成立一些新的部,有部长,由11个人组成各个部,其中一个规定,就是这11个人的部,重要的一点,从前各个衙门都是满汉,有满族和汉族,袁提出11个人组成的部,但没说什么人当部长,一套改革方案。当时这一个方案一出来,就有强烈的反对,最主要的反对力量就来自于满族的亲贵集团,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既得利益有时候,一点利益都不能丧失,对这个既得利益,缺乏一个长远的眼光,他们都坚决反对。因为这个袁世凯,你今后是要政治体制改革,是要立宪,虽然现在还不开国会,以后要开国会,有一些皇族贵戚,因为衙门只有那么几个,不像以前有很多,没有那么多官让你们当,其中一些人可以当议员,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这些满族亲贵认为,我当什么议员,我们有这个天下,我要管具体的事,不管事还叫什么我是坐天下,我是主人,就坚决反对,甚至非常愤怒,并且说不管立宪不立宪,反正是中央要集权,这个权力还必须在我们手中,他们觉得地方汉族,经过镇压天平天国,汉族权力比较大,觉得这是一个威胁,反而要把这些人的权力逐渐收回来,财权、兵权.有几次开会讨论的时候,醇亲王载沣拔出手枪对准袁世凯胸口说,你以为是什么人,我要替主子收拾你.意思说汉族人只是一个奴隶,是一个奴才,你现在搞这个?
 
其中有一个整风方案,内务府比较腐败,整个管理方式也比较落后,只是提出要整顿,还没有来得及提出具体方案,但内务府是管太监,然后就传出来要撤太监。有一次他正好下朝,好几十还上百个太监把袁世凯围起来揍他,还是袁世凯花钱收买的庆亲王奕劻,把袁世凯拉走。有一批和袁世凯观点不同的汉人,他们也反对,是从一个理想的状态,认为应该是有国会,才有责任内阁,你没有国会,又有责任内阁,实际上权力在责任内阁手中,袁世凯按照今后西方的规模来设计,责任内阁,皇帝是没有权,权力很小,他们说,你袁世凯怕光绪今后掌权,那是因为你在戊戌政变时得罪了光绪,你是有野心的,双方反对派都给慈禧上奏章,慈禧就被打动了,她觉得很难办,有一次发牢骚说,他们都来找我,闹得鸡飞狗跳,我恨不得跳到湖里去自杀。她最后还是被反对袁世凯的人给说动了。袁世凯还不知道,反而跟慈禧说什么人反对他,慈禧就大怒,把那些反对他的文章给他看,这时候袁世凯觉得自己很危险,马上宣布,秋操阅兵,我要到保定那边去阅兵,我就不管这些事儿了,就把身兼的职务都推掉,只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且我从前练的6个镇的兵交了4个,另两个直隶是保卫北京的,他说太大,我要有2个镇,其他的我都交了,你们别对准我了。这个也是使袁世凯对清朝产生离心的重要一点。
 
总而言之,朝廷说了要维新,要行政改革,要做个样子,决定还是让其他人,搞了一个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实际上没有大变化,提出5不议:说军机处不撤,满族亲贵不撤,八旗的事不议,本来大家觉得八旗是一个很腐朽的制度,太监不撤,五个不准搞。在这之下搞了一个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很落后,军机处也不变,还成立了11个部,13个尚书中,满人占了7席,汉人仅占了5席,还有一席是蒙古人,其中外务部尚书规定由汉人担任,但惟独在外务部尚书之上又设立了管部大臣和会办大臣,这两个大臣,规定是由满族人担任,这个一出来,是天下舆论哗然,在这个之前,形式上,满汉平等各一个人都没达到。实际上大家觉得这个是假的改革,你是骗人的。从辛亥革命以后,那些汉族督抚的表现可以看出来,这个改革使汉族督抚很不满,对清政府也产生了很强的离心,清政府自己的政策,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人都背叛了他。当时我们知道,在海外,梁启超等人主张维护清政权,和孙中山进行革命论证,究竟中国是应该走改革立宪,还是走革命。当时有一个有名的保皇派,叫徐佛苏,他是保皇派宪政会,他当时给梁启超一封信,他是坚决反对孙中山和革命派,从他悄悄地给梁启超的信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他要是这样感觉,整个民众或者说多数士绅(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皆数月之改革,仍是本来面目,旧的还是一样,没有进行任何改动,政界之难。”当然这是在内部,在外部和革命派论战时还是说,我们不应该推翻他,推翻它会带来暴力,一定要走从上往下的改革,而这时候,梁启超在东京,给康有为的信中,也写得很明白,说我在东京这边和革命党人论战,论战的时候,在这个之前,留学生是支持我的,清政府的改革方案一出来,大家都说是假的,支持孙中山的人就多了。严格来说从逻辑道理上来说,梁启超说的更有道理,在和革命派的论战中,社会变动是通过政府从上而下的变动,肯定是社会动荡最小的,通过革命草根,推翻政权,那个流血动荡特别大。道理上说,梁启超是有道理的,但梁启超的道理必须得有前提,就是从上而下,上面要愿意改,如果上面不愿意改,就证明梁启超说的后面,逻辑再好没有一点用处,大前提不存在,小前提就毫无用处。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