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雷颐:晚清改革与革命互相赛跑酿造的悲剧 >> 阅读

雷颐:晚清改革与革命互相赛跑酿造的悲剧

作者:雷 颐 来源:《文史参考》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8日 点击数: ( 字体: )

 
革命党人就死死地抓住这一点,每出来一个政策,别人说原来清政府不改,每个所谓的改革方案,出来一次,支持他的人就少一批,支持孙中山的人就多一批,所以梁启超也很无奈,他在1907年,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梁启超在1907年初在《新民丛报》发了一篇文章,文章实际上是看到了后来的结局,这篇文章题目叫“现政府与革命党”,他在文章中很无奈,因为他是坚决反对革命的,反对革命党,但他很客观,虽然是反对他,是这样写的:“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也。”。也就是说现政府不改革,就使这些主张改革的体制内的人越来越极端,跑到那边去,跑到革命党人那边去。我想说,清政府的政策,在革命和立宪的赛跑,和改革的赛跑中,革命党越来越快,革命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一步伐的快,给他加油的不是别人,就是清政府,所以梁启超在论辩中,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开始觉得很有道理,后来觉得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清政府要改革的基础上,事实上证明不改,那就毫无办法。梁启超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清政府也很奇怪,为了证明政府制造革命,在1908年公布了我要立宪,1908年秋天……
 
雷颐:1908年秋天,公布了钦定宪法这个大纲,总共有14条,我简单介绍一下宪法的草案。清政府说我要立宪,就派了很多人考察各个国家,最理想的是日本明治宪法,明治宪法是模仿了普鲁士的宪法,而日本明治宪法,觉得普鲁士的皇帝权力太小,就修改了明治皇帝的权力,比普鲁士国王的权力要大。清政府还不甘心全部模仿,要保持他的特色,觉得明治天皇的权力小。所以清政府颁布的皇家的权力,与日本明治天皇还要大。日本是模仿普鲁士的宪法,公民权利比普鲁士的公民权利还要少,我们知道普鲁士公民权力是很小的,你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儿受排挤,流亡到英国,在普鲁士就呆不住,好歹普鲁士没有给他杀掉,日本还觉得普鲁士的公民权利多了。清政府觉得日本明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还多,所以又比明治宪法又缩小了一步。当时的明治宪法规定,臣民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15条,而清政府简化为9条,比如说明治宪法中居住迁徙的自由、书信秘密不受侵犯、信教自由,包括经过申请可以游行等自由,在清政府公布的草案中全没有,这一公布之后,所有的人都表示反对,革命党人不用说,本来就是无论政府说什么,都说你是坏的,所以这个你本身做得不好,就更要说是坏的。政府内部的改良派,那些士绅,也都更加失望,发文章公开地谴责清政府,政府宁肯与人民一纸之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事实,号召人民起来与之争者,人民要起来维权,不要争空文。这是士绅,不是革命党人。从1907年起,立宪派就酝酿着开始发动请愿,要求立宪,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一切地方的士绅和商界首领要求更加厉害。
 
从1910年1月11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和大商人发起了4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声势浩大,遍及全国,尽管开国后的呼声越来越响,但清政府,就是不妥协,一点不愿意放弃任何的一点权力,相反对开国会的这些请愿,都是士绅,一次比一次镇压激烈,每镇压一次,有一批人,这些士绅,看来我们要搞革命了,这个政府没法让他和平的妥协。所以,一点都不变化。现在研究者,总想搞清政府搞立宪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有的人说是真的,有的人说假的,其实从我们现在来说是要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意义已经不是很大,更重要的,对于当时的社会心理来说,尤其是统治基础,那些士绅认为它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如果大家认为都是真的,哪怕是假的,那基础就很稳固,这其实是一个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政府没有公信力,它从前的所作所为,没有公信力,那些士绅都认为是假的,这时候,统治基础就非常薄弱了。或者说改革的方案没有满足整个社会心理预期,这个时候,我们看看,孙中山革命党人就不断的起义,一次一次失败,失败了,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夜的1911年5月8日,要求改革的力量太强大了。所谓的士绅立宪派,他们是统治阶级的基础,比现在我们说的中产阶级还要强大、有力量得多,我们今天所谓中产阶级主要是指生活上财富概念比较富有,而那时候的士绅除了特别有钱以外,因为中国传统是由士绅负责地方治安,有相当大的权力对于地方各种事务。这个是清政府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当这个基础都开始背叛你的时候,你政权就很不稳了,但清政府对这一点居然毫无感觉,在1911年5月8日,要求改革的力量太强,它说再过几年再开国会,先成立一个内阁,宣布了这个内阁由13人组成,其中9个满族,4个是汉族,9个满族中,7个皇族成员,内阁总理大臣也是皇族,这完全违反了外国或者现在政治学一个基本概念,皇族成员不能是内阁阁员,内阁对皇家负责,干不好可以辞职,皇族成员不能当内阁阁员,这就证明了你还是搞假的改革。这时候,张謇这些立宪派对这点非常失望,更加愤怒了,说这违反了这些,要求他改变,这些士绅还是想妥协,还是不希望更激烈,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和朝廷各做一步妥协,我们也认了,有一些皇族可以当内阁成员,但是内阁总理大臣,相当于首相或总理,他本人不能是皇族,这是最起码的,其他部长是皇族,我们也认了。结果清政府收到以后,也很愤怒,给他们训了一通,这是我们皇家的事,大清是我的天下,你们这些人别以为你们有多大的权力来指手划脚,已经到这个时候了,还采取这个方法,这些人觉得1911年的5月爆发了,皇族内阁一宣布,所有的人对它,指士绅,有钱人,它的社会基础,觉得它已经完全不可信,不可用了,完全要离他而去了,这个形势只等哪儿有火花就会爆炸,哪儿刮风就会把它推倒了。清政府还感觉不到,过了不久提出了铁路国有,之后就兴起保路运动。铁路国有是怎么回事呢?清政府开始修铁路一直反对,到几年之后,它意识到修铁路给国家政府带来好处,就主张多修,修铁路又没有钱,怎么办?就让商人自己组建公司修,我到时候收税就可以。当各个地方的铁路公司都成立了,商人都开始修了,修了一段时间之后,清政府和外国人银行团谈判,大量贷款有了,知道铁路很能赚钱,中国政府觉得我让你发财,你发了财,我想收回来就是我的。清政府说,我们有钱了,铁路要由国家办,商人必须交回来,你不是股份制吗?我们买回来,但清政府不按照市场价格,必须用极低的价格卖给我,商人不干,湖广的士绅就掀起保路,湖广的商人是从朝廷退休的,跟老百姓的关系密切,跟朝廷关系密切,湖广的商人一闹,清政府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好,不让你们赔本,你把路权给我,我把钱都给你,湖广的运动就沉寂了就消停了。而广东的,你必须按照我给你的价格,广东的都是华侨商人,华侨商人跟朝廷没有关系,跟老百姓也没关系,老百姓觉得商人赚钱亏了,亏赚都是你们的事,广东华侨商人就发现,只能说投资环境不好,我认了,就走了,我就撤资回去了。关键是四川,四川因为当时采取一些政策,包括一些四川人觉得川汉铁路,觉得入原始股,人人能赚钱发财,很多农民都入股,把土地入股,还有把自己积蓄准备盖房子的钱也入了,从最富的富翁到非常穷的穷人,都买了川汉铁路原始股。这时候清政府没有那么多钱,川汉铁路,就坚持一定要规定很低的价格,必须用这个价格卖给我。对于富人来说,损失了以后,哪怕很多,也是一部分财产,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哪怕很小,也是他的全部家当,统统都卖给你,那就没了,所以四川的民众很愤怒,兴起保路运动,首先是领导都是对富有的那一层,往往他们的行动,最温和的,他们采取和平请愿,文明征路,把当年朝廷允许那些民办铁路,用今天的话说,红头文件,带到朝廷的红头文件,大家烧香,当时是你政府自己定下的,让投资不收回,现在你自己又改变主意了,中国这种官场政府,从来是这样,让你发财是我对你的恩赐,当我觉得你发够了,我有需要的时候,想用什么价格收回来,现在照样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煤矿不景气的时候就提出一些优惠条件,让私人投资,现在煤矿价格上来就必须卖给我,不管从前跟你定了什么样的价格,不管到期没到期,必须就是这个价格,不行的话,各种检查你都不合格。所以我看这次,李书福吉利汽车说,中国市场经济,感觉我们民营企业要在党的领导下,党让做什么,做什么。企业要听党的话。
 
当时四川就保路,但赵尔丰把最上层的领导者抓了,之后又有一批人起了,就提出来,要求放人,围着总督府去示威,总督就下令开枪,开枪打死了30多个人,整个四川更愤怒了,全四川就暴动了,这时就从湖北调新军去镇压,革命党人在新军活动,在1911年10月10日,打了两枪,一个王朝就这么垮了,我们可以说,从起来之后,一些事实来看,起义一发生,才打了几枪,双方交战的时候,湖广总督瑞澂就跑了,他把司令部设在长江的一个军舰上,意味着随时可以跑了。朝廷马上决定派军队去镇压,当时袁世凯还没出来,让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兵去镇压,他坐的火车到了,到了信阳之后,就不敢进湖北,在信阳,把自己司令部停在信阳,这个时候,朝廷就很愤怒,让你率军前线,不去赶到前线,你司令部必须跨进湖北,在强大压力下,他才说,没有办法,只能坐火车把司令部开到湖北,开到武汉附近,但要求把司令部设在列车上,并要求赶紧再调个车头来,等于前后各挂一个车头,意味着随时可以跑,你说官员都是这样,也说明吏制,官员的制度是腐败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维持多久?所以更重要的,因为刚才没有讲,我觉得这个政权垮台更重要的是经济制度,政治上的很多绅商都离它而去,从经济制度上来说,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制度,为什么这些士绅一定要开国会、要立宪,除了觉得制度能使国家强大以外,另外跟他们感到在皇权专制之下,财产权没有保障是有关系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举个例子说明。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变化,比如说中国是有私人经济,是允许私人经济发展的,但近代也一样,传统的钱票,票号,饭馆,都可以,但是我们刚才讲到,连清政府的官员,像曾、左、李,还不是半私人企业,他们那么有权威,用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枪炮都遇到那么大阻力,开始坚决不许的时候,如果老百姓想用机器生产民用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曾经有一个华侨商人,用压米机,从外国进口,马上就给拆了,坚决不许私人从事新式工商业,当洋务运动用机器生产枪炮给国家的时候,只是我生产的枪炮,几乎国家和国家自己不存在买卖关系,军工厂生产枪炮供军队用。问题是清政府一直很缺钱,很多人要给停掉,李鸿章他们说不能停,停了国家怎么办,不能生产枪炮,李鸿章提出来一个折衷的办法,我们用一个东西来赚钱。怎么赚?他知道,用机器生产枪炮,军用品不卖都遭到那么多反对,那么,为了养活这个,我们可以生产一些民用品,清政府最后考虑,觉得没有办法就同意了,但是不许私人办,要办这些民用品的工厂,但清政府没有那么多钱了,李鸿章想了一个办法,官督商办,商人经营,名义上注册是国家的,这是中国洋务运动走了重要一步,用机器生产民用品,追求利润,以前造枪造炮是为了求强,生产民用品就是为了求富,从求强到求富,追求利润就带有很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面临着一个问题,产权不清,从注册上来说是国家的,从实际出资人和经营人,主要是商人,到后来做的很大,究竟这个钱属于谁,商人觉得都是我出的钱,我经营当然都是我的,清政府觉得,开始注册是国家的,轮船招商局都是国家的,所以就面临产权不清,在这个时候,李鸿章是主张支持商人的,他有权力的时候,支持商人多干多得,后来有些官员不同意,觉得是国家的,提出要查账,后来李鸿章失势,袁世凯得势,他主张要靠国家的现代化。
 
四川的铁路收回国有之前,实际上是袁世凯采取这个,说官督商办企业必须收回,这也就是说,官督商办导致产权不清,但这是中国,完全不许有新式企业到有新式企业生产民用品,是过渡的一步,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初,也是不许私人办企业,所以当时有一个名字带红帽子,后来有一些企业做得很大,就面临企业属于谁,觉得是我的,当地政府,集体觉得是我的,双方没有弄清,往往是个人,如果弄不好,侵吞集体财产,就判刑。有的人就比较狡猾,做得是比较成功,各种转制,转来转去就变成民营企业,产权不清是个问题,那么袁世凯对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就提出有一个极低的价格卖给,当时维护商人利益的是盛宣怀,从前有李鸿章的支持,但李鸿章死了之后,就斗不过袁世凯,商人用极低的价格把这些东西卖给了袁世凯,后来1908年慈禧和光绪去世之后,载沣不信任袁世凯,把他赶回家了,盛宣怀经过斗争之后,发现不当官不行,他已经花了大量的银子,贿赂朝廷里的人,他这时就当官了,袁世凯这时没有了,他当官的第一件事,就把袁世凯当年用比较低的价格,买商人的股份,就给商人做了一些补偿。但是铁路国有是他做的,后来他当了邮政大臣,包括当时交通、铁路也属于国家管的,也属邮船部管,他提出来,要收回国有,又把袁世凯当年对他的政策又去对待那些修铁路的商人,中国人往往这样,立场一变,屁股决定脑袋,一当官就决定要用当年袁世凯对他的手段,对其他的商人,就导致了后来的倒台。这就是经济政策极其不稳固,政权最稳固,变化最小的政策应该是经济政策,当经济政策经常180度大转弯,一会儿又支持商人,李鸿章得势就支持商人,袁世凯得势就整肃商人,商人觉得没有把握,我没有把握,我希望立宪,只要有宪法,只要我不违宪,我就可以预期做什么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