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文史聚焦>>正文内容
元军围困襄阳五年,忽必烈引入外国科技方攻克 >> 阅读

元军围困襄阳五年,忽必烈引入外国科技方攻克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作为这次围城战的第一步,忽必烈于1268年初对山西和四川的官员下令,建造五百条小船。刘整计划用这些船只控制通向汉水的水路。几个月后,他便开始在襄阳南部的白河口和鹿门山建筑工事,防止运载货物的小船进入城内。到了10月份,忽必烈又指派蒙古指挥官阿术开始围困樊城。这时,驻守襄阳的南宋守军开始恐慌了。12月6日,他们试图突破蒙古军队的包围,结果遭到失败。据汉文史书记载,忽必烈的军队俘虏并杀死了无数敌军。仍处于包围中的南宋士兵在一段时期内再没有犯同样的错误,相反,他们耐心等候从南方来的物资和援军。果然,没过多久,在1269年8月,南宋将军夏贵率三千艘小船,攻击了鹿门山。然而,蒙古军队不仅击败了他,而且缴获了五十艘小船。
 
此时,忽必烈显然对围城战役的进展很不满意。在1269年2月,他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将史天泽前往襄阳视察军事部署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紧接着,他又在2月份批准调派两万名士兵增援阿术和刘整。4月,这两位指挥官采纳了史天泽的建议,把白河口和鹿门山的壁垒连成一片,使得进出襄阳城愈发困难。可是,这些步骤仍显不足,因为刘整和阿术在1270年4月再次请求增派七万名士兵和五千艘船只。即便如此,他们仍无法迫使南宋守军投降。于是双方形成了对峙状态。
 
宋廷依然在坚持,不愿屈服。汉文史料指责贾似道愚蠢地执行了一项错误政策,故意误导宋帝对蒙古威胁严重性的判断。根据这些记载,贾似道谎称在1260年击败了蒙古军队,从而诱使宋廷低估了蒙古人的力量。由于他一直在欺骗南宋朝廷,失去襄阳将会破坏他的信誉。因此,他绝不允许他的襄阳守军投降。还有一些史料说,他一直在蒙蔽宋帝,使之对蒙古人围困襄阳的情况一无所知。这些说法完全是荒谬的。事实上当朝大臣对襄阳被围的情况一清二楚。一位汉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宋史·本纪》中大量记载了对襄阳和其他地区守军的赏赐,有一份圣旨宣布了对几位勇敢官员的提拔和金钱奖励,他们曾把官方信函送入被围困的襄阳城。”没有人应该为宋廷毫不妥协的立场受到指责,因为在拒绝对蒙古人做出让步的问题上,他们显然是团结一致的。南宋高级官员作为一个整体,都低估了蒙古人的实力,他们决不会轻易地在襄阳投降。他们决心继续向驻守在汉水附近的宋军提供物资供应。
 
同样,驻守襄阳的守军也决不会不战而降。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和饮水供应,只是缺乏衣物、盐以及其他非生活必需品。因此,他们能承受长时期的围困。但是,他们偶尔也会派遣独立小分队尝试冲破封锁线。最典型的是发生在1270年3月18日的一次战斗。由一万名士兵、骑兵和一百条小船组成的军队企图杀开一条血路,突破蒙古人的防线。但是蒙古人早有准备。刘整有几百条小船可供调度,鹿门山的堡垒刚刚被加固过。刚刚抵达的战士准备好了迎头痛击匆匆赶来的敌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南宋军队遭受惨重伤亡,被迫返回到他们在襄阳的基地。宋廷明白,它的责任是继续不断地派船只向被围攻的宋军提供物资供应。大多数船只从未到达目的地,因为蒙古人的围困几乎是滴水不漏的。然而宋廷坚持要打破封锁。在1269年8月,南宋将领夏贵率领三千条小船开往鹿门山,但是他被击败了,损失了两千名士兵和五十条船只。第二年10月,范文虎又步夏贵之后尘,而他则损失了共计一千人和三十条船。另一次救援行动发生在1271年8月。这次尝试同样以惨败而告终,两千名南宋士兵失去生命。1272年9月,一支由三千人组成的南宋军队打进城内,但这是一次代价沉重的胜利。两位将领之一的张顺被杀,他手下的士兵被杀死的更多。他们运送的许多给养损失殆尽。当救援部队的残部试图撤离他们刚刚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的城堡时,才发现自己中了埋伏。许多士兵和将领被俘掳。
 
蒙古军队的封锁固然很有效,但是仍无法消磨南宋守军的斗志。他们已经把襄阳和樊城同南宋其他地区分割开来了,但他们无法制伏顽强的守军。他们无法杀入城内而不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也没有任何成功的保证。如果蒙古军队只是简单地保持围困而没有任何进攻行动,他们将会被永远地拴在那里。因此,他们需要支援以打破这种对峙状态。
 
两位穆斯林造炮师向蒙古军队提供了他们急需的援助。忽必烈曾向他的侄子,波斯的伊儿汗国可汗阿八哈汗求助,希望得到军事专家,帮助他粉碎樊城和襄阳的抵抗。1271年,阿八哈给忽必烈送来了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在蒙古汗廷做短暂的停留之后,这两位穆斯林在1272年末来到战区,勘测现场,开始着手修造战争机器。他们建造了投石器和弹射器,能把巨石抛掷到很远的地方。12月,蒙古军队开始使用这些装置对樊城发起攻击。有了如此强大的武器支持,阿里海牙终于攻陷了这座堡垒。在石头和炮弹的打击下,残余的南宋守军再也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蒙古军队,几天后,樊城陷落了。吕文焕收到樊城守军溃败的报告后,立刻意识到他自己在襄阳的部队也无法抵抗这种巨型火炮的攻击,但他没有立即投降。于是,两位穆斯林造炮师“视察了现场着力点,决定把火炮架设在城市的东南角。炮弹重一百五十斤,大炮发射时,震天动地,所到之处,皆为齑粉”。第二年3月,自忖无法胜过对方的火力优势,吕文焕投降了。为时将近五年的围城战终于结束了,南宋抵抗“北虏”的一个重要标志突然被拔除了。
 
(本文摘自:《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作者:莫里斯·罗沙比 赵清治 译,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171个字符
作者:莫里斯·罗沙比 赵清治 译 来源:凤凰网历史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