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百变冯玉祥:多次背叛上司影响中国走向 >> 阅读

百变冯玉祥:多次背叛上司影响中国走向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精神书”和用教派
 
  军队,就是军阀的命根子。
 
  早在北洋时代,冯玉祥的部队就以“模范旅”闻名中外。到北伐时,他已建立起一支当时最强大、最骁勇善战、对他极为忠诚的军队,成为蒋介石一统江山最大的威胁。
 
  每招收新兵,冯玉祥都要亲自查看,只要右手食指有茧子的,他都不要——那是兵油子、混营子。他喜欢招质朴、精壮的农民、学生。新兵入伍后,选拔较有文化的组成模范连,加以训练,他亲自抓领导工作。
 
  冯玉祥把自己的军队看作一个大家庭,而他则是“家长”,一手以恩感人,一手以威服人。他经常跑到军营里与士兵同吃同住,与士兵促膝谈心,婚姻、家庭、兴趣、理想、学习、工作,他都关怀备至。当他已是团长时,他还能记住部中约一千四百人的姓名。
 
  如何“以威服人”呢?冯玉祥的方式是打军棍。只要是没认真执行他的指令和命令的,就有被打的可能。不少人在挨了军棍之后不久就升了官。冯的军队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打是情,骂是爱,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军校出身的军官就受不了这种“考验”。冯曾说“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一打就漫天飞”。所以,凡陆军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绝对不让他们掌握兵权。
 
  在恩威并施下,部下们对冯玉祥无不感戴悦服,死心塌地跟随。任冯军政治部主任的简又文见证了他的超人魅力:“人人对于他都起了一种神秘的信仰,其人格之摄力和感力竟能达到最下层的兵士,以至全军数十万人能团结一体,群奉冯为头脑及中心。”
 
  1926年,当冯从苏联赶回,已经溃不成军、四分五散的国民军“失败情绪一扫而光,精神又重新振奋起来,上下都充满希望”;只需他一句,千头万绪重新编排。分散在绥远和甘肃的士兵纷纷携枪归队,已依附阎锡山的韩复渠、石友三、张自忠等将领也自动归来。
 
  美国学者薛立敦将冯的风范和拿破仑相比较,说他们都是天生的演员。“他是个天生的演说家,情绪激昂,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即使是老于世故的人,听到冯的演讲,也很难不被其毫不夸张、极有说服力而又激励人心的论述所打动。”
 
  冯玉祥非常在意对部下的精神统领。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他开始接受苏联援助。作为回报,他同意在其部队进行国民党的政治教育。但是,苏联顾问们发现,只要一威胁到他对军队的严密控制时,冯的固执令人失望,“冯在军中对政治工作严加限制,只是在需要符合他的政治利益才许可”,“总之,我们的希望犹如肥皂泡灭亡。”
 
  讽刺的是,这支民国最强大、最忠诚的大军在最后一刻土崩瓦解。
 
  从北洋时代到南京政府,冯军始终为缺饷少械困扰。1921年,冯在日记中写道,“自移驻信阳以来,饷项奇缺,目兵仅用盐水下饭。到处呼吁,从无怜而助之者,可怜可叹。昨夜梦中为筹饷事,不觉涕哭,醒来泪痕沾枕。”当时,一直拿不到政府的拨饷,他一不做二不休,截留了归北洋政府的10万元铁路收入款,以解燃眉。
 
  虽然身居高位,冯玉祥生活非常俭朴,坚持与士兵同吃同住,一年四季灰布军装、打裹脚,吃窝窝、小米饭。只是,他以身作则的清教徒生活准则,压制不住手下军官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地盘、过更好的生活,娶漂亮的姨太太。
 
  这些都不是冯玉祥的精神鼓励所能给予他们的。
 
  到后期,冯治军虽严,仍然阻挡不住内部的“腐化”风气。郑州国民大队长王长春因为贪污被枪毙,陕西兵工厂督办沈家新(音)强娶女学生,也被冯枪毙。至于高级将领娶姨太太的、吸食鸦片的,屡屡重罚,仍然屡禁不止。
 
  “西北军太苦了,也苦太久了,官兵想过上稍微好一点的日子。这是人之常情。”余华心对此很理解,童年里父亲跟随西北军南征北战的记忆依然清晰。她对部队派给她的司机小杨说:“你不知道你们现在当兵是多幸福。”
 
  待到中原战争开战,一片厌战的情绪。80年代初,余华心曾走访冯当年的部下,“有将领对冯先生说,老总啊,别打了,这仗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封建家长式的管束、享乐生活的受制、地盘欲望的被阻,使得高级军官们对冯玉祥渐生离心。蒋介石看透了这一点,把收买冯的高级将领作为一项重要措施。中原大战中,他的高级将领大多被蒋的洋钱、高官所拉拢和收买。
 
  收场
 
  1948年7月,冯玉祥带着家人一行八人登上苏联轮船胜利号,取道苏联回国。在黑海上,船舱内忽然起火,18岁的洪达冲进浓烟,救出母亲李德全,等摸到父亲的身体,已发现没有呼吸。
 
  9月5日,苏联新闻界对外宣布:冯玉祥和小女儿晓达因船失火遇难。官方正式报告:是日,船上放电影,胶片着火,影响及冯,遂因心脏病发或窒息而死。
 
  “他之前已经有预感了。”余华心伤感地说。在回国前,冯玉祥在一本黑色硬壳笔记本上用毛笔写了遗嘱。当晚,他在日记写下:“我的遗嘱写好了,不怕任何时间皆可以死的。”
 
  34年后的夏天,冯玉祥的秘书赖亚力和夫人到青岛疗养,约冯洪达夫妇见面。
 
  “他告诉我们说,黑海事件发生后,苏联方面有一个调查报告,结论是那场大火是烈性炸药引起的。”令洪达夫妇诧异的是,他们俩是家里第一个被告知的。“我婆婆去世前都被蒙在鼓里,可能是出于国际政治方面的考虑吧。”
 
  究竟是谁下的手呢?余华心说,“我觉得这都不好说。”
 
  一年前,余华心去太原旅游,顺道去看了一下阎锡山宅子。“一走进去,黑黝黝的,又小又暗。”
 
  “很感慨啊。你看一个人怎么谋划百年基业,把房子造得这么坚固、晚上睡觉总是换地方,还修了一条只容得他身高的地道。想得出修一条小铁轨,让山西外的铁路通不进来,算盘打得这么精。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黄粱一梦。”
 
  1949年,在陈立夫“奉命”陪同下,阎锡山带着几十箱金条上了飞机。一年后,他辞去“行政院长”一职,搬往台北市郊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在菁山,他让人按照自己的设想,建了一个窑洞。从此,他住在这个特制的窑洞里,一心读书著作,闭门不出。1960年在台北去世。
 
  白崇禧也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1966年在寓所离奇死亡,死后身体发绿,口吐白沫。他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在《游园惊梦》、《台北人》等一系列小说里描绘了一群客旅孤岛、忘不了过去的“台北异乡人”。
 
  李宗仁去了美国。1965年7月,携夫人经瑞士、中东回到大陆,在北京机场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真等中共领导的欢迎。1969年1月在北京逝世。文革开始后,他曾对夫人胡友松说:“回来还是要回来的,但回来得不是时候。”
 
  我们谈到了对蒋介石的评价。记者问她如何看待这位冯家和中共的共同敌人。“其实,他也没宣传的这么坏,也有他的人格魅力。不打麻将、不抽烟不喝酒,克己的一个人。”
 
  她停顿了片刻:“他是唯一善终的。”
 
  本文图片由余华心女士提供 感谢余华心、冯丹龙给予采访的协助
 
——————————————
  主要参考资料:
 
  《剑桥中华民国史》 (美)费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玉祥的一生》 (美)薛立敦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我的生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冯玉祥
  《冯玉祥的前半生——兼对其自传<我的生活>辨析》 刘敬忠 人民出版社
  《一个志愿兵的札记》(苏)维·马·普里马科夫
  《传奇将军冯玉祥》 余华心 著 学苑出版社
  《我所知道的冯玉祥》 中国文史出版社
  《李宗仁回忆录》
   上海图书馆近代史料馆:《冯玉祥革命史》
 


共8页 您在第5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939个字符
作者:记者 徐琳玲 实习记者 吴鸣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