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从鸦片战争到“文革”:义和团运动的世纪魔咒 >> 阅读

从鸦片战争到“文革”:义和团运动的世纪魔咒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二、历史的分水岭
 
 
中西冲突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00年,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入侵那段时间,梁启超正滞留檀香山,为庚子勤王运动筹款。在他看来,义和团暴动不过是走火入魔的“团匪”与昏聩泼野的朝廷闯下的祸,一幕病态的滑稽剧。重要的不是义和团暴动本身,而是义和团“蠢动”与八国联军“暴侵”对中国与世界历史的改变。日后梁启超谈到研究历史的“因果”“业报”理论时指出,庚子事件的历史影响重大,直接“业报”就有6项:
 
“一、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蒙尘;二、东南各督抚联约自保,宣告中立;三、俄军特别行动,占领东三省;四、缔结《辛丑条约》,赔款四百五十兆,且承认种种苛酷条件;五、德宗不废,但政权仍在孝钦;六、孝钦迎合潮流,举行当时所谓新政,如练兵、兴学等事。”
 
而其在外交内政上“间接产种种之果”,举其“荦荦大者”,则有11项之多。就外交而言:第一、八国联军虽撤退,而东三省之俄军迁延不撤。卒因此而引起日俄战争,致朝鲜完全灭亡,而日本在南满取得今日之特殊地位”;第二、“日本籍端与英国深相结纳……促英日同盟之出现。而此英日同盟,遂被利用于此次欧洲大战,使日本国际地位昂进。而目前关系国命之山东问题,即从此起”;第三、“重要之中央财源,如海关税等,悉供偿债之用。因此,各外国银行,攫得我国库权之一部分,遂启后此银行团操纵全国金融之端绪”。(图4-22:《辛丑条约》签定现场。)
 
就内政而言:第一、“排外的反动,一变为媚外,将国民自尊自重之元气, 丧之殆尽,此为心理上所得最大之恶影响”;第二、“经此次剧烈的激刺,社会优秀分子,渐从守旧顽梦中得解放,以此以次,求取得‘世界人’、‘现代人’的资格,此为心理上所得最大的良影响”;第三、“东南互保,为地方对中央独立开一先例,此后封疆权力愈重,尾大不掉,故辛亥革命起于地方,而中央瓦解。此趋势直至今日,而愈演愈烈”;第四、“袁世凯即以东南互保中之一要人,渐取得封疆领袖的资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蓄养其势力,取清室而代之”;第五、慈禧太后“回銮后,以媚外故,而行敷衍门面的新政。一方面自暴白其前此之愚迷及罪恶,增人轻蔑,一方面表示其无诚意的态度,令人绝望”;第六、“此种敷衍的新政,在清廷固无诚意,然国人观听为之一变,就中留学生数目激增,尤为国民觉醒最有力之一媒介,海外学校遂变为革命之策源地”;第七、“新政之最积极进行者为练兵,而所谓新军者,遂为革命派所利用,为袁世凯所利用,卒以覆清祚”;第八、“以大赔款及举办新政之故,财政日益竭蹶,专谋籍外债以为挹注,其后卒以铁路大借款为革命之直接导火线。”【23】
 
按照梁启超的分析,义和团暴动影响深远,日俄战争、英日同盟、外国银行控制中国财政、中国的社会先进分子觉醒、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割据出现、袁世凯坐大、辛亥革命发生,以至日后日本大规模侵华,都可以在义和团暴动中找到因缘。而我们在此注意的,不仅是事件与事件的关联,还有中西交流与冲突的格局的变化,以及这种格局在中国现代化运动历史上的意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既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终点,又是一个历史阶段的起点。从1850年前后开始的中西交流的第四个历史阶段,明显的特征是中西的交流与冲突都达到高潮,而且出现明显的转折。首先是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西方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越来越深入地侵略中国,中国不仅领土、资源、财富被瓜分,中国社会本身也出现分裂,中西冲突演化成中国内部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比如“教民”与“团民”的冲突。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势力的深入,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也在屈辱中“觉醒”,这种“觉醒”加剧了中西冲突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化。
 
义和团暴动是个转折点。西方在中国的扩张一步步达到高潮与极限,中西关系已经多少变成西方列强内部的关系,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力量与利益相互牵制,西方进一步的扩张与瓜分才不得不停止。中国官方一步步丧失抵抗力量,虚弱到极点,不仅无法抵御外侮,也无力平定内乱。与此同时,中国民间抵抗西方殖民扩张的排外力量出现,形成中国社会内部的西方、官方、民间的三角冲突。这个紧张危险的三角冲突的格局,酿成不断的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义和团暴动使中西关系,交流与冲突,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内部化、多边化了。西方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实际上是在协调与西方列强的利益与力量的关系,中国处理与西方的关系,实际上首先要处理中国内部官方与民间的关系。洋人、朝廷、百姓之间紧张的三角关系,始终是义和团暴动的危险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义和团暴动也存在着某种冲突两极化的可能。
 
义和团奉旨灭洋,发誓要驱逐夷寇、直捣夷巢、杀光洋人、烧尽洋楼。清廷招抚团民,同时向“夷等”各国开战,认为“中外衅端已成”,要“一决雌雄”。义和团暴动最后似乎中国朝廷与民众合为一体,以整个西方为敌。当然,西方也与整个中国为敌。八国联军进军北京,美国《时代》转载德国《科隆日报》的一则评论说:“整个中国,不只是中国政府,还有中国人民,都已将一场战争强加给我们,发生在北京的屠杀进一步表明这种局势已无法挽回。所有的西方文明国家,现在必须武装起来报仇雪恨。一定要像消灭食人生番一样消灭中国人,将北京夷为平地。”【24】
义和团暴动开启了世界现代史上中国与西方的全面冲突,中西冲突两极化格局形成。西方还是同一个西方,列强之间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竞争冲突,但总会在与中国对峙时,组成英法联军或八国联军,中国朝廷幻想以夷制夷,不管是权宜之计还是缓兵之计,最终都无法抵抗西方的扩张。中国还是同一个中国,尽管朝廷与民间常有积怨,西方也总幻想将中国分解为朝廷与百姓或政府与人民,但真正面对西方扩张时,还是有可能聚集起同一种国家力量。
 
中西冲突的格局是不断变化调整的。尽管两极化格局是根本形态,构成中国民族主义与国民革命的基础,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三角或四边的“变局”。义和团暴动中形成的朝廷、团民、洋人之间的三角冲突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危险的变局。清廷宣战,这种变局也就结束了。中国向所有西方列强宣战,西方列强惩罚性索赔所有的中国人。在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入侵前后,中国似乎有可能弥和朝廷与民众的冲突成为一个整体。
 
团民围困,清廷宣战,西方国家集结联军。西方似乎也可能弥和列强彼此之间的竞争,组成同一个西方。但是,不论对中国还是西方,结局都令人遗憾。中国的朝廷与民间的联合转瞬破灭,朝廷无聊险赖,暴民愚莽灭裂;西方列强之间的联合,也从一开始就各怀鬼胎,彼此明争暗斗。八国联军入京之后,中西冲突实际上陷入一种“四边”格局,中国被分解为朝廷民众,西方也被分解为不同列强。义和团暴动开启的中西两极间的全面冲突,实际上以新的“四边”格局结束。
 
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我们在中西冲突的历史中看到一种四边型“变局”:中国分为朝廷与民众,西方想利用朝廷制民众,于是满清皇朝被保存下来,西方列强甚至利用中国朝廷镇压民众。西方分为不同列强,英美与德法不同,沙俄与日本不和,中国朝廷似乎还可以“以夷制夷”。这是一个四边的“变局”。正是在这个“变局”中,西方在中国的扩张达到高潮并开始下落,而中国衰败到谷底并开始复兴。
 
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侵华,使中西冲突从两极到三角,最后归结为四边格局。这个两极、三角、四边格局,在以后的60年间,不断变换出现。义和团之后,西方列强实行“保全”中国的政策,西方与中国官方的冲突缓解了,满清朝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官方与民间的冲突却加剧了。一度出现的两极化格局,迅速又分解为洋人、朝廷、民众三方。中国民间力量觉悟到,在西方强大的冲击面前,救国必先革命,排满是民族革命、推翻帝制是政治革命。孙中山回忆革命经历,义和团暴动之前,国内舆论纷纷斥责他“乱臣贼子,大逆不道”,之后则多有有识之士同情其革命,“恨其事之不成”。【25】
 
义和团暴动之后,朝廷、民众、洋人的三角关系还在。满清皇朝依靠洋人,革命排满,也多少要依靠洋人。义和团暴动的冲突发生在民间与西方之间,官方偏向于民间。辛亥革命发生在官方与民间之间,民间偏向于西方。革命打破了一个旧秩序,激发了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的活力,却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秩序,反而使全国陷入军阀混战。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抗衡西方霸权。当然,西方也没有统一成一个西方。中国先分裂为保皇派与革命党,后分裂为国民党与共产党;西方列强先分裂为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与协约国或轴心国与同盟国,再分裂为冷战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中西冲突便体现在这复杂的四边格局中。
 
八国联军暴侵之后,西方分裂为两个西方,中国的国民革命,却不断向一个中国努力,首先是民族主义,然后是共产主义,成为这一个中国的精神核心。帝国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中国,另一种三角格局。辛亥革命成功,游移不定或动荡不安的三角格局,突然在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中倒转过来,中国各界结成统一战线,提出“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但帝国主义列强中,不包括革命后的俄国。共产党革命将西方、官方与民间的冲突绝对化,最终统一了官方与民间力量一致对抗西方,并将西方的殖民扩张力量赶出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殖民扩张分化了中国社会,而中国觉醒后的革命,从民族主义到共产主义,也分化了西方。
 
中国革命同化了中国官方与民间一致反抗西方殖民扩张,西方却被分化了。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进一步分裂,中国则统一抗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则分为国共两党。中西关系呈现出新的四边格局,西方是两个西方,中国是两个中国。
 
两极、三角、四边,中西冲突的格局不断变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是一个中国,西方是美苏为首的两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共产主义阵营。中苏论战开始,中西之间的三角格局的平衡又被打破了,西方与中国的冲突再次被绝对化,西方是无差别的西方,所谓新老帝国主义,中国是无差别的中国,所谓革命人民。文化大革命既反帝又反修,中国被一场彻底的革命洪流席卷成一个狂暴的整体,中国是一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后的中国,西方是一个西方,帝国主义与修正主义的敌对的西方。从鸦片战争到文化大革命,百二十年间,恰好一个回合,义和团暴动与八国联军暴侵,是其间的分水岭,前后各一个甲子。


共9页 您在第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6776个字符
作者:周 宁 来源:网易历史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