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从鸦片战争到“文革”:义和团运动的世纪魔咒 >> 阅读

从鸦片战争到“文革”:义和团运动的世纪魔咒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注释】--------------------------------------------------------------------------------
 
【1】清代曹州为府,治荷泽,管辖地界相当于今天的河南范县、山东郓城、巨野、单县、鄄城、荷泽、定陶、曹县、成武等市县。
 
【2】《山东教案史料》,廉立之 王守中 编,齐鲁书社,1980年,第195页。
 
【3】《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上,第276页—第277页。
 
【4】《山东教案史料》,廉立之 王守中 编,齐鲁书社,1980年,第185页。
 
【5】《山东教案史料》,廉立之 王守中 编,齐鲁书社,1980年,第186页—第187页。
 
【6】参见《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93页—第325页,“三元里抗英的史实与传说”。
 
【7】英国东印度公司监理委员会的判断,转引自《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上卷,第188页。
 
【8】《养知堂书屋文集》,第11卷,第17页、第21页,《续修四库全书》,1547,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9】《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李文海等编著,齐鲁书社,1986年,第3页。
 
【10】《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李文海等编著,齐鲁书社,1986年,第27页。
 
【11】见1899年4月30日抚毓奏折,《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册,第24页。
 
【12】《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李文海等编著,齐鲁书社,1986年,第58页。
 
【13】转引自《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从东方到西方》,钟叔河 著,岳麓书社,2002年,第296页—第297页。
 
【14】《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李文海 林敦奎 林克光 编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页。
 
【15】《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册,第187页。
 
【16】《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册,第201页。
 
【17】仲芳氏《庚子记事》,《庚子记事》,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5页。
 
【18】仲芳氏《庚子记事》,《庚子记事》,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5页—第16页。
 
【19】《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册,第469页。
 
【20】英国人B·L·辛普森(Bertram Lenox Simpson,1877—1930)曾用笔名普南·威尔(Putnam Weale)出版了《唐突的北京信》(Indiscreet Letters From Peking),冷汰、陈诒先汉译本名为《庚子使馆被围记》,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
 
【21】《庚子使馆被围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第139页、第142页。
 
【22】《“游学译编”叙》杨度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54页。
 
【23】参见《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六章:“史迹的论次”,《饮冰室合集·专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24】转引自Oriental Prospects, edited by C.C.Barfoot and Theo D’haen, Amsterdam-Atlanta,GA,1998, P136,有关义和团事件在西方的恐怖报道,参见该书第134页—第140页;又见《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著,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参见孙中山《革命缘起》,《国父全集》,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年,第一卷,第252页—第253页。
 
【26】芮玛丽语,转引自《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著,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7】The Awakening of China, by W.A.P. Martin, New York: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1910, P149—P150、P154—P155.
 
【28】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1860, by W. C. Costir,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37,P149.
 
【29】参见Barbarians and Mandarins: Thirteen Centuries of Western Travelers in China, by Nigel Cameron, New York: John Weatherhill, Inc. 1970, Chapter Sixteen: Lord Elgin and Wang’s Mother, P345—P360.
 
【30】转引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上),第174页。
 
【31】The Siege In Peking: China Against the World, by W.A.P.Martin,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 Company, 1900, P138—P139.
 
【32】美国学者约翰·普累莫纳茨提出两种民族主义,西方的与非西方的,西方的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文化上的同一性认同与民族国家自决;而非西方或的东方民族主义,则主要主张社会革命、独立建国与世界民族竞争。参见 Two Types of Nationalism, by John Plamenatz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Reader, ed. by Maro Williams, Hong Kong: Macmillan Education,1989, p.53.
 
【33】《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上海三联书店影印本,1988年版,第19页。
 
【34】转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567页。
 
【35】三爱《说国家》,《安徽俗话报》第五期,1904年6月14日版。《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卷,第55页。
 
【36】《意见书》,吴樾,《民报》第3号;《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思黄,《民报》第1号。
 
【37】《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74页—第575页,下列引文均出自此文,不另注。
 
【3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卷,第157页。
 
【3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卷,第346页。
 
【40】根据商总联会各马路汇集报请北京政府交涉赔偿各商号损失数额总计,见上海市工商联合会档案史料卷154。
 
【41】《京报》,1925年6月30日。
 
【42】美国学者多萝茜·博格评价五卅运动对中西关系的影响时说:“在条约体系形成的数十年间,列强坚信,他们不是从中国获得更多的特权,就是可以维持对他们有利的现状。但是在1925年,这一情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人民以出人意料的力量和决心坚决反对外国列强在中国长期拥有的特权。有条约关系的列强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处于防守而不是进攻的地位……问题不再是西方国家和日本向中国要求什么,而是激昂的富有民族主义精神的中国向他们提出要求。”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5—1928, by Dorothy Borg, New York: Octagon Books Inc., 1961, p7。)
 
【43】《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四卷,第320页。
 
【44】参见瞿秋白:《义和团暴动之意义与五卅运动之前途》,《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卷,第340页—第353页。
 
【45】《“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吕浦等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46】Life, November 20, 1950, 转引自《美国的中国形象》,(美)哈罗德·伊萨克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47】参见Century of War, By Gabriel Kolko,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4, P404.
 
【48】Life, September 23, 29, October 6,1966。
 
【49】参见《马尔劳访华回忆录》,《马尔劳与中国》,刘述先 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第144页,刘安云译。
 
【50】《尼克松回忆录》(美)理查德·尼克松 著,裘克安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中册,第245页—第246页。.
 
【51】仅有的区别是精英们的儒家思想同佛教与道教混杂而成的一种民间宗教并存,而毛主义则彻底摧毁一切,企图控制群众,并成为所有人的唯一信条——原著。
 
【52】卡庇托山,罗马的一座小山,其西南角上沿台伯河处有一块岩石,叫塔耳珀伊亚岩石,古罗马时把犯罪的人从这里推下去处死。——原译注者
 
【53】《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4页-第7页。
 
【54】 The First Chinese Embassy to West, by J.D. Frodsha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4, Introduction.
 
【55】相关观点参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亨廷顿 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9页 您在第9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9700个字符
作者:周 宁 来源:网易历史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1日